分类目录归档:点点滴滴

点点滴滴便是点点和滴滴是也

认真做好一件小事,其实很难

上周跟两位前同事一起去吃了一顿好吃的川菜,这个川菜馆子藏在望京的一个民宅小区里,大概十张桌子的小门脸,生意蛮好,味道很好。这两位前同事跟我在公司共事时交集并不多,算是点头之交,偶有交集,但是我们是朋友圈的神交好友,因为我们有着太多共同热爱的歌手,逼哥,裤子,赵雷等等,平时的互动也主要是在各自分享的音乐和演出现场的po文下互相点赞和评论,鲜有私聊。

那天饭中,大家聊到了逼哥现在的一些近况,然后谈到了喜欢逼哥的哪一点,我只说了一点「我应该是08年在学校的时候开始了解到逼哥这个人的,当时从VeryCD上下载到了逼哥的一些音乐,然后慢慢的喜欢上了这种简单的音乐,越来越认可和喜欢他的原因是,他会在所有的现场提醒大家把垃圾带着,自己的演出团队会确保自己不给场地方留下任何垃圾,做事最怕认真,逼哥把认真二字做到了他认为的极致,就冲他这一点,我不止喜欢他的音乐,我还喜欢他的做人和做事的风格」。

那么认真做好一件事,很难吗?是的,很难,认真做好一件小事,也很难。

因为逼哥的音乐莫名其妙地遭到了国内各大音乐平台非常默契的不约而同的主动下架,最终导致了苹果的Apple Music大陆地区也是没有他的音乐的,为了能继续简单地听到逼哥的歌,我已经连续买了Spotify好些年的会员,虽然Spotify的版权也不完整,为了能更完整地听逼哥的歌我已经想过很多办法了,包括但不限于买了CD机和黑胶唱机,然后开始买逼哥的CD和黑胶唱片,但是财力有限,确实很难买齐,最近从一个线下的渠道买了一个U盘,上面有卖家搜集的逼哥的基本上全部的音频资源,整理得也还算清楚。

但是就是一位微信昵称叫「西班牙馅饼」的私下贩售逼哥周边的资深粉丝(请允许我浅薄地这么认为),在对于这些音乐文件的整理上,也仅仅是做到了尽可能的全和分门别类地放到了文件夹中,也就是每个专辑地歌曲放到了以专辑名称命名的文件目录下,这样是不是就够了呢?显然是不够的,不论是对于我们使用类似于Apple Music这样的客户端音乐播放器,还是直接插入U盘连接到车机的多媒体系统让自己的车载音响播放,那都是一场灾难,不要觉得我在危言耸听,对于真正有需求的人来说,这就是不折不扣的灾难。下面,我会一点点来展开说说这件小事,为什么会这么的让我在意,还要上纲上线。

第一点,我们看电脑或手机上的客户端音乐播放器对于这些音乐文件的识别结果便知道,能良好识别的歌曲大概占比70%,剩下30%是无法正确识别歌曲所属专辑以及歌曲在专辑中的音轨顺序的,还有很多就没有专辑封面的,这就跟我们现在日常在网易云音乐、QQ音乐等音乐流媒体平台听歌的体验差距非常大,为了能让Apple Music播放本地音频专辑时也能完美展示【歌名】-【专辑名】-【歌手名】-【封面图】这四个非常基础的要素,我们就需要通过搜索外部信息来找到每个专辑的封面图保存下来然后批量设置为专辑歌曲的封面图(这个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该怎么做,Apple Music可以比较方便的完成,也可以搜索mp3 id3 tag editor相关软件来完成相应的编辑操作),然后需要确保歌曲名称和歌曲在专辑中的序号,如果追求完美主义的话,那么专辑发布的年份、专辑的风格等等,还有一长串可以完善的资料呢。在我不懈的努力下(前前后后,花了三天时间,每天下班后,在公司人工搜索编辑补全,耗时起码8个小时以上),终于把所有专辑图补全了,所有歌曲的序号也修改好了,所有专辑的发行年份和风格也补全了。

第二点,Apple Music毕竟是一个设计良好且遵循很多通用规范的产品,并且就在自己日常使用的电脑上,有什么问题也很容易发现并且能及时快速调整,当我把在Apple Music中已经能够完美展示、组织和播放的歌曲文件拷贝回当时我买的那个U盘,拿回家插到车上的USB接口上,打开比亚迪的媒体播放器时,我瞬间就感觉天塌了。这货首先不支持按专辑分类展示和播放,所有歌曲是按照名字排序,可以想象5首不同版本的《这个世界会好吗》和4首不同版本的《天空之城》显示在这个列表中的时候,我都是整个人都是疯的。只能告诉自己,研究一下这个播放器的实现逻辑,回头按照它的逻辑,调整自己的音频文件的数据。就这么为了能适配这比亚迪车机上设计极简的外载音频播放器,我最终又把U盘内的所有音频文件的歌曲名称改成了专辑名称-歌曲专辑序号-歌曲名称,来实现最终的可以按照专辑和歌曲序号依次播放,但是就即便是这样,你猜怎么着,这么一来一首歌的文件名就变成了类似「在每一条伤心的应天大街上-01-你好明天.mp3」这样的歌名了,而我们这个比亚迪的播放器呢,连歌名超长后滚动播放歌名的优化都未实现,且它做了一个双列展示歌曲列表的设计,导致歌名能展示的字数就更少了,所以最终我现在打开这个U盘音乐播放的时候,通常看到的就是「在每一条伤心的…」和一连串的「在每一条伤心的…」,每张专辑都是如此,可是我又能怎么办呢?也许只能换台车了😂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认真做好一件小事,其实很难》,这篇文章最早写下开头部分的时候,是2024年12月底,最终文章一直搁置在公众号的草稿箱里没有发出去,直到今天把另一篇写了一半的文章删了后,看到这篇躺了近一年的文章,想着把后边的内容给续上。所以写一篇文章这件小事,也颇为不易,每周写一篇文章这件小事,也并不那么容易达成(不一定每周都有表达的欲望,不一定每周都有好的选题,这就是专业的人与业余的人之间巨大的鸿沟,专业的人保证出活不需要灵感,也不会因为没有灵感就不出活)。

一位靠着卖音频文件赚钱的人,最终交付的内容尚且只能做到一个60分上下,即便我耗时超过10个小时,来回折腾了差不多一个礼拜,目前在我车上插着的U盘播放的歌曲,也只能实现分专辑按需播放而已,完全无法准确和快速的查找和索引这些歌曲。就这么一件小事儿,想要做好,除了要有充分的背景知识和足够的耐心和时间精力的投入,还需要一些外部条件的支持(比如车机播放器的设计优良)。这个时候,我们能做的其实也就只剩下接受现状,保持平静了,毕竟它只是一件「小事儿」嘛。

你想赢吗?我想。

忘了是哪一年开始看线上脱口秀综艺节目了,大概记得是跟杰哥一起还在做Both还是超级喜欢的时候,一个冬天,杰哥跟另外一个小伙伴在聊《脱口秀大会》这个节目,那个时候我自己是没有看过线上脱口秀节目,也没有去线下看过脱口秀演出,当然到现在为止我也没有去现场看过脱口秀演出,所有的脱口秀除了在线看脱口秀综艺,那大概就是微信视频号给我推荐的那些脱口秀短视频了。

我也是很偶然从朋友圈里其他年轻的小伙伴的分享里得知今年还有脱口秀节目的,是的,我原以为这个行业真的已经没有了,看吧,我就是这么的老土,啥也不懂。而且我一度以为今年爱奇艺的《喜剧之王单口季》这个节目名字要起得这么奇怪,以及演员们在自我表达的时候总是要绕开「脱口秀」这个更为人所知的名词,转而使用「单口喜剧」这个听上去不那么顺畅的说法,是因为「脱口秀」已经成为敏感词了,为了尽量避讳而做的自我阉割(做互联网业务的都懂)。然后等我看到半程的时候才发现,友商其实还有一档节目也在播,才醒过来。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作为一个年近40的中年男人,我总是很奇怪地会提醒自己在看综艺的时候,别太入戏,那都是有剧本的,试图找到一些所谓的人间清醒,貌似被综艺节目操控了我的情绪,会让我有所损失又或是显得自己比较傻。所以我这次在看《喜剧之王单口季》的时候,我基本上都快进了所有的采访和舞台对话和点评,偶尔会看一些,但是整体上都是直奔演员的主节目内容去的。

但是这一季的节目下来,昨天晚上在地铁上看阎鹤祥的表演,很不争气的在出地铁站的时候,借着夜色的黑,路灯的昏暗,流下了眼泪,就是单纯的被感动了,说不出来为啥。

今天在公司吃晚饭的时候开始看决赛,最终坐在工位上加班把决赛看完了,看到刘旸教以脱口秀卷王的身份主未能进入决赛第二轮无缘最终的决赛,当我看完付航的表演结束后,办公室里头剩下的小伙伴已经不多了。当我看到小鹿在发表未得奖感言的时候,我没有忍住,我就在工位上直接落泪了,这个时候龙哥很突然地从衣架上取下了他的绿色外套,然后跟我说「华哥,我的衣服跟你一样。」当时我很尴尬地点了一下手机屏幕,先暂停了爱奇艺,然后回过头,抹了一下眼睛,跟他打岔道「谁跟你一样,我俩的衣服只是都是绿色,你那是潮牌(我不知道是啥牌,我就胡说的),我那是大牌(GAP)。」然后龙哥接着跟我打岔了几句就走了,这个时候工区里剩下的伙伴也在开始陆续收拾东西准备下班回家了。

这个时候老婆发来了一条短信「回了吗老公」,我条件反射地回了一句「准备回去了,你先睡吧,老婆,别等我了」(这一句话拆成了三句来发),然后我又回到了我看小鹿最终的那个发言的情绪里了。我给我老婆就又补了一句「我写点东西」,然后就打开了电脑浏览器,开始敲键盘,写下了这篇文章。

先给大家看看小鹿的发言内容:

我的故事里呢

我来自云南宣威市

一个叫老南山的村子里

靠努力读书

一点点地走到了

更大地城市

靠那一点点的勇气

走上了这个喜剧的舞台

这一路上呢

我遇到了

很多有意思的同类

也遇到了更好版本的自己

我目前的人生我很喜欢

但冠军没到手呢

确实又要内耗很久了

我知道努力是这几年

大家可能很讨厌的一个词

因为很多人都想休息一下

挺好的

也不用为此焦虑啊

因为你不会

失去努力的能力的

等你什么时候想要努力了

那个努力的自己

一定会回来陪你的

我曾经也在某些场合里,跟不同的人说过类似的话,表达过类似的情感,甚至曾经在某些文章里流露过同样的情绪。在当下这个违背我这种80后成长习惯了「增长即正义,努力就会赢」的认知的环境里,能看到还有像刘旸教主和小鹿这般坚持用热情和坚持去努力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我就是不讳言我想赢,我这么努力就是想要赢,我这么努力了没有赢,我就是会遗憾。我为这样的他们拥有如此的坦诚而感到快乐和温暖,我想也要郑重地再跟自己说一声「做个奋斗逼一点也不可耻,只要我们不去嘲笑躺平怪,勇敢地做好自己,总会有人爱你的」。

更何况我已经有了深爱着我的老婆,还有我的孩子,以及从来都是用力地在爱着我的爸妈。

敬一个做了整整15年的奋斗逼,你还可以继续努力。

「你想赢吗?」

「我想。」

达奚司空

有点意思·I

最近读书的过程中,读到一些有趣的内容,分享给大家,这种能让我假装自己有文化,跟人吃饭喝酒吹牛的时候当做小玩意儿显摆的东西,特别能打动我,如若你也有此同好,也许这种边角料也能让你开心一小会儿。

前一阵子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大火之际,微信读书首页推荐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西游记》,不能免俗的我借着这个机会也就想着要不真的来读一下《西游记》的原著吧,坦率地讲我是真的没有读过《西游记》的原著的。中国四大经典名著中,其他三部不能说完整读完,但是起码都曾经读过原著,而《西游记》在我的记忆中,应该是完全没有读过原著,却又是对其情节相对比较熟悉的(毕竟看过的影视作品足够多)。在该版本的序言中,便读到了一点有趣的内容,也就是吴承恩被署名为《西游记》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近代的事情,且是我们熟知的鲁迅先生考证后才成为该书公认的作者的。

到了明代万历二十年(一五九二),我们今天所看到百回本《西游记》终于问世了。
在现存最早的《西游记》版本上,只署着“华阳洞天主人校”。鲁迅根据明天启年间《淮安府志》及清人钱大昕、吴玉搢等人的记载与推论,断定《西游记》出于明代文人吴承恩之手,胡适也赞同这一说法,遂为一时之定论,后来排印出版的《西游记》就都署上了吴承恩的大名。

因为家里没有《西游记》的纸质书,平日只是晚上睡觉前偶尔在微信读书上读几段,这段时间主要在读的书是《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这种历史书里头就更是遍布各种小玩意儿能满足像我这样的人的好奇心了。

首先是红薯🍠传入中国的故事,现在我们都知道红薯的原产地是南美洲,最早是由西班牙人从南美越过大洋把它带到了世界各地。但是关于其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跟福建长乐县的陈振龙以及其后代子孙之间有着莫大的干系。

关于红薯传入中国,其中一个说法是由明代福建长乐县的陈振龙传入的,他在中国和菲律宾之间从事海上贸易。他在菲律宾看到红薯,生吃也行、熟食也行,繁殖也非常容易,就想把红薯带回福建,但菲律宾人看得很紧。1593年6月他偷偷搞到一点紅薯藤,赶紧坐船回国。从马尼拉到厦门,七天就到了,回到家他就开始种红薯,邻里也跟着种,就这么传开。没过多久,福建遇到饥荒,多亏红薯养活无数人。

后来陈家子孙世代推广红薯种植,成为中国农业史上的功臣。他们到哪儿做生意,就把红薯传播到哪儿,山东、河北的红薯都是这么传过去的。他们还主动到官府去报告,说有这么个好东西,希望政府帮忙推广,还自费印了红薯种植手册,很廉价地半卖半送。到了清代,他的五世孙陈世元还编了一本《金薯传习录》,记载他们家族和红薯的这段辉煌历史。

然后是关于广州的南海神庙中的一尊黑皮肤国际友人——达奚司空的塑像,就当下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国际友人的包容和接受度可能都无法做到在庙里供奉一位跟我们不同族类不同肤色的偶像,那么历史上这位黑皮肤的国际友人又是如何成为成功进入到南海神庙中,受了我们这么长时间的香火的呢?

我们在谈及地图和认识世界的时候,讲到过大海上往来的普通人。在广州的南海神庙里有一座塑像,是位黑皮肤的外国友人,叫达奚司空。传说,他是印度人,也有人说是暹罗人。他跟着商船来到广州,结果因为贪玩误了回国的船,只好站在珠江边上日日张望。

前段时间,我去广州特意去看看这位达奚司空。南海神庙在广州东边的黄埔庙头,游人很少。我在达奚司空塑像前流连半天,感觉非常亲切。晚餐时,中山大学历史系李丹婕老师告诉我,原来达奚这个姓氏不是杜撰的,在中古中国本来就有,而且影响还不小。但是,它不是什么南边的印度或者暹罗的姓氏,而是北边鲜卑的大族。

关于鲜卑这个民族是如何从代北跟着北魏献文帝迁都洛阳进入中原,然后再辗转到南京乃至广州,书中虽然没有展开太多的描述,但是提供了很多的思考角度。甚至还提及了泉州著名的蒲氏家族(阿拉伯商人),在张世杰护送宋端宗来到泉州想要得到该家族的支持时,最后却因其选择了降元并助其进攻广东,最终加速了南宋的灭亡。

最后就是现在北京「魏公村」这个地名的由来跟元朝时期的元大都维吾尔族人聚居地之间的关系,当然那个时候还不叫维吾尔族,而是叫畏兀儿人,他们聚居的地方名字就叫畏兀儿村,后来历史演变,就谐音成了「魏公村」保留至今。

元朝的首都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更是会聚各色人群。备受忽必烈信任的官员、天文学家、医生爱薛(Ngai-Sie,1227一1308,今译伊萨),来自叙利亚。率军统一南宋的主帅伯颜(1236一1295,也译巴延),是在波斯长大的蒙古人。大量的西域穆斯林供职于元大都,从事行政、经济、天文、医学等工作。来自西域的畏兀儿人,聚居在大都西门外,被叫作畏兀儿村。后来这个地名谐音就成了“魏公村”,就是今天国家图书馆、中央民族大学所在地。元朝皇帝的侍卫军中,有来自东欧的钦察人、阿速人。天主教历史上第一次在中国设立主教,在皇宫北门外建立教堂,宫中之人都能够听到唱诗的歌声。元朝宫廷音乐中,使用一种叫“兴隆笙”的乐器,就是我们在欧洲教堂中能见到的管风琴。上述的各种族群,在明代以后,基本上都进人民族融合的大潮,成为汉族、回族或蒙古族的一部分。

正是这些小玩意儿能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跳出来,时不时地撩拨着读书的我的神经,让我获得了片刻的愉悦,而把这些小玩意儿化为自己日常与人吹牛和谈笑的谈资和素材,更是能让这种快乐不断地被强化。瞧,中年男人已经没有啥趣味了,也就剩点从纸堆里寻些小料给生活加佐料的乐趣了。

又是一年秋分时

2024.09.23 又是一年秋分,又老了一岁,整整37周岁了,从今天开始就是38岁的人了,离40还有两年,趁这两年是不是该干点什么呢🤔

这是一个好问题,需要好好地来作答,希望今年年底之前能找到出口和答案。

今天家里安装充电桩,两个来自河北邯郸的小伙子干到晚上9点半终于完事儿了,我也陪了一整天,站得脚也疼😭

下午6点眼瞅着天就要黑了,想起来答应要给儿子买的蛋糕还没买呢,赶紧跟施工师傅打了个招呼,骑上电动车就去fudi买蛋糕去了,去得有点晚了,大娃想吃的红丝绒蛋糕已经没有了,榴莲千层蛋糕大娃不吃,最终买了一块伯爵红茶慕斯蛋糕,结完账匆匆赶回家,把蛋糕放下又继续去陪着师傅们安装去了。

遇上了不作为的物业,电工一副老世故的滑头大叔油腻感,让人心情糟糕,干到这个点儿了,全然没有理解一下施工小伙子们的难处,满嘴一副我配合你们工作,你们干到这么晚又不赖我,我这儿有规定,你们爱什么时候弄就什么时候弄,别给我找麻烦就行的嘴脸,让人不忍直视。

所幸小伙子最后还是想辙把活给干好了,在一个地下积着水的配电室里,真是难为这两个小伙子了。

进了夜里还在施工的时候,大娃和二娃都时不时从楼上下来看看施工进度,一是好奇想看施工咋弄的,二是想看看啥时候能结束赶紧吃生日蛋糕。最终九点半完事了,付完钱,小伙子们开着车回去了,我们也一起上楼吃饭了,吃完饭便把蜡烛点了,蛋糕分了,蛋糕味道还是意料之中的好吃😋,大宝和小宝都很开心。我也许了一个很近的愿望,希望这两年能实现💪

最后,祝自己生日快乐🎂

香港随心游记

清明假期,借着去香港办理身份证的机会,一家人在香港呆了3天,简单记录一下。

4月4日上午从首都机场飞香港,抵达香港机场时间已经是中午了,因在飞机上已经吃过简单的早午饭了(餐点是很难吃的咖喱炒面),下了飞机并未感觉到饿,考虑到一家四口乘坐机场快线的车票总价比的士费用更高,且因我们住在九龙尖沙咀处,打的所费时间也更短还能直达酒店,就出门左拐去到了的士区排队打的走了。

到了酒店,提供证件办好入住,把东西放下,简单梳洗一下,下楼找吃的,在酒店马路对面就有一家看上去还不错的潮汕风味餐厅,进去吃了一顿美美的午饭。用过午饭后想着去港大看看,孩子们的小姨正在港大读研究生,刚好也能带着他们去见见。当时没想着坐地铁去,而是直接选择了先坐天星小轮过到香港岛(去年国庆假期我们坐过一次),然后再坐地铁到港大,就先步行到了海港城,排队坐天星小轮,下了天星小轮印入眼帘的就是中环的摩天轮,上次国庆假期因为排队的人多没坐成,没想到这次又来了,这次大娃坚持要坐一下,不过这次排队的人较上次更多,队伍都排出等候区了。排了近90分钟后,终于坐上了,门票很便宜,一家四口才60港币,摩天轮转了三圈,很值。

从摩天轮下来就坐地铁到了港大,在港大餐厅用娃娃小姨的学生卡刷卡可以自助点餐,餐食竟出人意料的好吃,烧腊饭两位小朋友吃得可开心了。吃过晚饭后,在港大校园溜达了一圈,在港大红墙前拍照留念后,坐地铁来到了坚尼地城,在坚尼地城的海边小公园小坐了一会儿,在去往海边的路上,孩子们小姨给大家买了奶茶,喝着冷饮吹着海风,看着公园广场上散步的居民和在追打嬉闹的孩童,感受着香港的社区氛围。从海边回地铁站的路上,看到了很多精致的小店和Bar,感觉都很好吃或者很好喝,顺路还去到了孩子们小姨在坚尼地城租住的房子里参观了一下,房子不大,物业很新,租金不菲。

回程乘坐港岛线在中环换乘荃湾线到佐敦下车,步行到酒店,已是晚上10点多了,歇下明日继续。

4月5日一天完完整整可以用来玩,原本安排带娃去香港迪士尼,最终放弃转而选择了去往香港海洋公园,乘坐海洋列车上到高峰乐园,带着两个娃娃体验了极地时速、超速旋风、雷霆节拍、海洋摩天塔和登山缆车(我们坐了一个来回加一个下山的单程共三趟),海洋动物看到了海豹、海狮、鲨鱼、蝠鲼,还有企鹅和雪狐等等。从上午10点玩到了下午4点,中午在高峰乐园餐厅中吃了孩子们爱吃的小王子薯条套餐。回程继续搭乘地铁,这次没有直接回酒店,而是来到了铜锣湾,然后带着孩子们在时代广场大楼对面的变形金刚主题店吃了海盐味的能量冰淇淋后,返回到了希慎广场的诚品书店看书去了。趁着孩子们在看书的当儿,我来到9层人文社科区,买了一本余英时先生的书——余英时文集01《歷史與思想》。

到了饭点,又来到了时代广场对面的一条巷子里,原本想着吃一个海鲜主题的本地风味的车仔面,鉴于娃娃们极力反对,就选了一家名为「铜锣湾冰室」的餐厅,孩子们吃了扬州炒饭,我跟老婆分别点了一份海南鸡饭和芙蓉蛋饭,坦白说口味一般,老婆甚是失望,店长普通话非常好,且招揽生意和推荐点菜的风格,看着非常不像本地人,不过说得一口非常流利的粤语和普通话,很是干练。

吃完晚饭,孩子们着急回酒店,坐地铁回到佐敦后,想着晚上再逛逛,原本是想着往尖沙咀方向走,但是不经意地来到了庙街,就在庙街中逛了一圈,好吃的实在太多了,但是这会儿完全吃不下了,有点后悔😂。因着孩子们嫌走路太累了,也没多转,就在一家音像店买了一张陈奕迅的CD,然后便折回了酒店休息了。

4月6日早起退房寄存行李,便出门前往九龙人事办事处办理身份证事项,办事处地点在深水埗地铁站边上,我们便乘坐地铁到深水埗下车后寻了一处名为「潮味苑」的早餐店吃了早饭。没曾想这家小店经营时日已久,店内墙壁上贴了很多颇有一些岁月痕迹的店员自己的照片和食客的照片和部分剪报。依着年长的店长或是老板的推荐,要了两碗馄饨和两碗河粉,馄饨是真大个,虾肉也太紧实饱满了,一个馄饨里头两只还是三只虾,卤肉配河粉更是绝味,这应该是这几日在香港吃得最为开心满意的一顿了,而且还不贵。

吃完早饭过街就是办事处,上到3楼,看着门口已有不少人在排队,进门询问了一下预约早上9点办理的需要在哪儿排队,接待人员告知直接可前往窗口办理。出示预约证件后,拿到了预约办理的表格和取号小票,坐在大堂等待叫号办理。等待不超20分钟,便叫到了我们。进入办事窗口办理,整个流程下来,主要时间都消耗在我的左右手拇指指纹采集上,因为我每年春天都会出现严重的手部皮肤干燥起皮的情况,所以在采集指纹上重试了很多很多次,总是不如人意,最终折腾通过后,来到主任审批环节还是因为无法验证通过,又被打回再次采集,再次回到主任审批环节还是未能非常顺利的验证通过,相信最后那位主任也是人工选择给我通过了。

从办事处出来,已是上午10点半了,本要去给老婆办理香港银行卡,但是没能想起来,想着还有点时间可以带孩子去一趟香港科学馆,便准备坐车前往尖沙咀。到了尖沙咀想起来去办卡,便找了两家中银香港的门市,进门询问是否可以办卡,均告知当天已经没有号了,作罢便准备继续科学馆之旅。孩子们说不想去了,便想着带娃娃去个大商场转转,据说那个商场有一个贯穿三层的大滑梯,在小雨中步行了十几分钟来到了这个名为K11坐落在维多利亚港边上,星光大道旁的商场,找了半天大滑梯最后发现实际上是一个三个独立但连续的高为一层楼的滑梯组合而已,且需要单独付费,单人150港币,好像大可不必,娃娃们看到实际的滑梯兴趣大减,便准备回酒店了。最终把代领身份证的文件送到港大给到娃娃们的小姨后,我们便返回了酒店,在回酒店前出地铁被大雨给浇回地铁站,索性就从另一个出口去到了一个大厦吃了个午饭。

这顿午饭主要吃的小笼包和炒年糕,看上去是一家以上海小吃为主题的餐厅,整体用餐体验还行,就是不好吃,孩子们倒是吃得很是开心,整体来看支持不了它那虚高的人均。午饭前,老婆还在大厦的一个鞋店买了一双鞋,午饭后回到酒店取了行李,出门打车就往机场走了。一切顺利,航班准点起飞和到达,航行全程平稳,二娃说是不舒服躺在我腿上睡了一路,直到落地首都机场才醒来,机上晚餐都没吃。

说说这几日在香港游览、用餐、办事的几个感受。

  • 服务行业里头大龄化雇员占比比较高,例如天星小轮上的水手、的士司机、餐厅员工、银行和办事处导领员等等,都能看到满头白发的工作人员,感觉比在大陆城市见到的频率要高不少,这是我跟老婆最近多次在香港的感受;
  • 东西确实是贵,吃的用的和住的都贵,即便按照香港市民普遍起薪都在2w港币往上,这个消费水平确实只能让普通市民过得非常朴素;
  • 铜锣湾、尖沙咀、坚尼地城各有千秋,但是生活气息无处不在,一栋栋大楼的隔壁可能就是一栋公寓楼,底商有大有小,招牌红红绿绿,商业是真发达,不论是服务业还是金融业,随处可见的便利店、餐饮店、零售商铺和银行等等,基本上公共交通加步行,完全能满足日常的生活,确实是非常发达和便利的大都市;
  • 接触到的服务行业的人,大都非常礼貌和客气,对游客非常友善,普通话交流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97年回归后估计大有改观),气候偏热,各处冷气开得是真足,整体还是很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