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目录归档:闲碎之言

有点意思·Ⅱ

有点意思·Ⅱ

封面
每个季度交替的时间,脑子基本上都会变成浆糊状,今天时间也不早了,换换脑子吧,扯点没有用的。

最近刚刚读完《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这本书,补了一些此前读《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一书时留下的不解,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下单买了中东地图、欧洲地图、亚洲地图,加上此前在读《失落的卫星》时买的中亚五国地图,还有读《从中国出发的全球史》时买的东南亚地图和印度尼西亚地图,现在书架上就差美洲和大洋洲的地图就基本上全乎了。

这本书主要围绕中东区域内的几个国家的历史和当下展开,以伊朗、土耳其、埃及、叙利亚、伊拉克这五个大国为主干逐渐铺陈开来,提供了很多的史实和观点,读来确实能解渴。因为平日里了解中东的相关讯息基本上都是从新闻媒体中了解的,对于中东地区的国家分布也并不了解,所以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需要站在家里地球仪前面一遍一遍地确认不同国家之间的位置关系,方能理解为何历史上他们之间的渊源和当下他们的互动来由为何,这也是读历史一定要配合着地图来读最要紧的原因。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几个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自己觉得有点意思的小玩意(谁让我就好这口呢,能让我显摆的东西就是能让我开心,这不我就来显摆了)。

作为领导者的宗教少数派

我们都知道中东这块区域主要的宗教是伊斯兰教,大体上大家也都知道伊斯兰教中比较笼统地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实际上这个认识是不准确的,我们先假设大家对于宗教派别并没有那么感兴趣,我们就不展开我也不专业,大家想了解可以去读原书。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作为宗教少数派的领导者的怪象。

阿萨德家族治下的叙利亚

叙利亚由于位于黎凡特地区,宗教组成非常复杂和丰富,主要有: 逊尼派伊斯兰教(人口占比70%)、 什叶派分支:阿拉维派(人口占比10~15%)、基督教徒(包括希腊正教、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叙利亚东正教、马龙派、天主教等,人口占比8~10%)、德鲁兹派(人口占比2~3%)、 什叶派伊斯兰教(正统十二伊玛目派,占比很少),作为近代统治者的阿萨德家族的宗教派别是少数派:阿拉维派(什叶派中的少数派),很有意思,有兴趣可以通过AI搜索了解详情。

萨达姆治下的伊拉克

1979–2003期间萨达姆治下的伊拉克,国内的宗教组成:什叶派(十二伊玛目什叶派与伊朗同支,人口占比60~65%),逊尼派(人口占比30~35%),还有略微边缘和被压制的库尔德人。作为统治者的萨达姆依靠的也是同为少数派的逊尼派,当然在萨达姆的统治被推翻后,目前伊拉克国内已经转而由多数派的什叶派占据了绝对话语权了(背后有伊朗的助推,也是当下中东新月带能成立的重要条件之一)。

并不接壤的联盟和国家领地

我们在学习地理的时候都听说过飞地这个概念,也在历史课上听说过殖民地、保护国和代管地等概念,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我在读书过程中了解到的一些意思的东西。

短暂的叙利亚和埃及合并形成的阿拉伯联合共和国

我们从地图上看,叙利亚和埃及实际上并不接壤,离得也不近,水上中间隔着地中海,地上中间隔着以色列和巴勒斯坦还有黎巴嫩呢,但是出于某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缘故,他们曾经短暂的走到了一起,又快速的分家了,这些里中内情都是很好的视角和故事,有兴趣的话大家也可以自行搜索了解。

👇下面是埃及和叙利亚在地图上的关系

埃及和叙利亚在地图上的关系

阿塞拜疆的纳希切万自治共和国

这是上周日我站在地球仪前边看书边琢磨地图是发现地球仪上有特殊标注的一块小地方,它东边和北边与亚美尼亚接壤,西南边与伊朗接壤,西边还跟土耳其接壤,整一个被三个国家包围着,就是不跟阿塞拜疆的大片国土接壤,但是它是阿塞拜疆的唯一自治共和国。与之行政模式很相似的我知道中亚五国中的乌兹别克斯坦境内有一个卡拉卡尔帕克斯坦共和国,也是自治共和国,但是它的地域跟整个乌兹别克斯坦的领土是完全连着的,并非这样的外飞地形式。

👇我们可以看看这块儿小外飞地

阿塞拜疆的纳西切万自治共和国

一直处于冲突和国际新闻头条的加沙地带

加沙地带名义上算是巴勒斯坦的国土,但是它现在被以色列实际控制着的地区完全包围着,曾经有人描绘加沙地带,便说这是一座巨大的监狱,把数十万的巴勒斯坦人囚禁在这里。加沙地带与地图上通常只标注为约旦河西岸(咱们中国出版的地图是标注为巴勒斯坦的)之间是完全无法顺畅联系的,也可以理解为加沙地带是一块儿飞地,关于加沙地带为何会演变成当下的状态,也是一个很值得多加了解的点。附上一张网上找到的地图(已经太晚了,躺床上用手机写的,就不找出家里的地图来拍照了)。

一直身处冲突之中的加沙地带

特朗普口中要收入囊中的格陵兰岛与丹麦的关系

这个完全是因为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后抛出的关于巴拿马运河,墨西哥湾,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等等奇奇怪怪的概念和想法,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传播到了我这儿,勾起了我的好奇,便简单了解了一下格陵兰岛跟丹麦之间的历史,也看了看地球仪上两国的距离,这个因为格陵兰岛地处极地,通常地图上展示的都是变形很严重的格陵兰岛(受地图投影的影响),最好的方式就是找个地球仪来观察,或者用Google Earth也可。👇下面附上一张格陵兰岛与欧洲国家之间的位置关系的地图。

政治上属于欧洲的格陵兰岛

历史上格林兰岛曾经还被挪威殖民过,挪威和冰岛离格林兰岛都更近,甚至英国,爱尔兰和芬兰都离得比丹麦更近些,当然北美国家加拿大离得就更近了,还有美国的阿拉斯加州离得也不远,格陵兰岛确实现在是丹麦王国(注意丹麦现在还有国王哦,它的英文全称是The Kingdom of Denmark)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国内财政预算的1/3来自丹麦,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是在外交、国防和货币上主要依赖丹麦。

从地理上来说,格陵兰岛是位于北美洲大陆和北极之间的一个大岛,地理上属于美洲,但是政治上却属于欧洲,这也许正是美国自认为拥有北美洲「昭昭天命」,想着把加拿大变成美国的第51个州(有调侃的成分在,但是话糙理不糙),更想着把格陵兰岛据为己有的由来吧。

以上这些破玩意儿就是我日常在读书和听节目过程中收获的快乐,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拿出来显摆一下😜

「读库 App」给我带来了什么?

作为一个《读库》的 13 年长期订户,我从 2009 年毕业那一年开始每年都订阅当年的全年《读库》,在其推出「小册子」计划后每年订阅的就是全年《读库》+「小册子」。

时间由来已久,期间自己搬过大概 6 次家,每次搬家的时候都会发现自己需要搬的书中有近 1/4 是历年来在「读库」这个出版机构购买的各种书籍,每次搬家除了觉得书很沉,收拾起来和搬起来都很累(虽然每次都会找搬家公司,只不过自己每次搬家都是跟搬家师傅一起搬,不论是否有电梯,好像直到最近一次搬家才搬进电梯房,所以每次都有真正的切肤之感)之外,每次收拾这些书的时候还会发现一个巨大的真相,那就是「原来我订了这么多年的《读库》中至少有一半是我竟然都没有拆开塑封的或者没有翻开过的」。

所以每次搬家的时候,会觉得自己辜负了这些好书好文章,没能及时地跟她们在书中厮磨一番,将其冷落了,顺便也会怀疑自己是否还需要持续订阅下去。可是鉴于这些书实在是太便宜了,而买书又那么地能给自己提供一个虚妄的满足感,正所谓「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显然不是我个人的感受和困惑。「买都买了,还需要读吗?」更是我们这帮买书不读人常挂在嘴边的自我开解之辞。所以每年只要老六开始吆喝新一年的饭票要续费的时候,总是第一时间就下单,感觉是给自己这一年的空虚又填上了一锹带有墨香的土。

作为一个卷心菜式的互联网打工人,连续创业多年,连续失败多次的自我压榨者,坦率地讲,这么多年来,一直没能做到传说中的 「work life balance」。作为两个男娃不太合格的爹,工作日基本上没有在 9 点之前下班的时候,留给自己捧读的时间和机会确实不太多。这倒不是想给自己读书不多找什么借口,我也不需要这样的自我承认,活到这个年纪了,自己大概是个什么样的鸟人,基本上自我认知已经比较真实了,就看自己愿不愿意面对了。

坦白地讲,我就是一个在普通不过的普通互联网打工人了,时间不多,疲于奔命,渴望精神世界的自由和财富自由而不得。想进步,每次制定了一个成长的计划后,基本上在 3 ~ 30 天之内就夭折,想健康,基本上在坚持了两周之后以各种各样的姿势再次花式扑街。基本上,大家都看的综艺,我也看一些;基本上,大家都看的电影,我也看一些;基本上,大家都看的美剧,我也看一些;基本上,大家都听的音乐,我也听一些;基本上,大家都买的基金,我也买一些;基本上,大家都炒的股,我也炒一些;基本上,大家犯过的错,我也犯一些;基本上,大家打的鸡血,我也打一些。

看吧,就是这么一个如此普通和无聊的人罢了。所以书买了没读,内在原因在那儿,外在原因在那儿。不过这一两周里,开始尝试使用「读库」App 之后,我发现还是有些变化的。

首先,我已经养成了每天在有空闲的碎片时间时,主动打开「微信读书」App 随便翻翻的习惯。所以当我把「读库」App 跟「微信读书」App 放在手机桌面隔壁时,已经养成习惯的我在想打开「微信读书」的时候,会有一定的概率会打开「读库」。就着这个「裙带关系」,在不到两周的时间里,利用工作日通勤路上的时间,午休的时间,休息日的闲暇时间,我已经读完了《读库 2201》了,而家里的纸质版的《读库 2201》才被翻开了没几回。

其次,由于「读库 App」实际上提供的内容不止限于其出版的《读库》每期刊载的内容,还有其他周边的内容,例如非当期的内容,往期成系列的文章,如我自己花时间最长读着尤为喜爱的《文学的故乡》系列文章。其中关于毕飞宇,莫言,迟子建,这三人的文章我也在往期的《读库》中已经读过了,但是借着这次「读库 App」上的主题系列阅读,我又非常愉快地先重读了一遍,然后接着一口气把刘震云,贾平凹和阿来的三篇文章都给读完了。这一系列的文章,要是从篇幅上来看,已经接近一部小书了,成系列地连续阅读会让人读着读着读出一些勾连和互通的感觉,我能读出这些作家对于自己写作的内源力的探究的殊途同归,我会发现优秀的作家或者说作者实际上他们的认知和行为方式都是那么的诚实,相似处很多,共通性很多,也有着故乡土地给予他们各自不同的底色,更有着不同成长路线给予他们的视角的不同,但是大爱是一样的,那就是书写自己的内心,书写自己看到的普通大众的内心。

借着 App 的便利性,不但不自觉中把原来基本上已经很难再按时读完的书给读了,还因着 App 中编辑的推荐和形式的灵活,有了系统化阅读的快乐和拓展阅读的可能,比如,关于拍了《盲山》和《盲井》的导演李杨的文章,关于区块链原理的文章等等。

认清这个事实了之后,自己蛮开心的,承认自己不是那么爱书的人,已经被手机和 App 驯化成为了一个普通的现代人,那么就借着这个事实,把手边能用起来的时间稍微分配一些给到阅读这件事情就好了,纸质阅读很好,继续保持就好了,手机上的电子阅读也很好,可以补充很多的场景,并且让阅读这件事情完成。

不要为了某种形式,追求某种完美,也不要因为缺失某个条件就不去做某件事情。大概就是这样吧。

「作者此处有删节」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几日在读贾平凹的《废都》,之前读过《秦腔》和《浮躁》,想着把这名家的代表大作都读了吧,就在微信读书上找了来读,读着读着就感觉不太对了。诸多章节出内容中,直接使用了「此处作者有删节」这样的文字代替了大段的性描写,这倒不是咱们没读过小黄书,想看看这香艳刺激的场面具体是咋描写的,而是这样奇怪地保留作品的完整性而又要符合出版审查制度的自我阉割显得实在是过于行为艺术了。我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反讽,也行是我过度解读了啊,作者兴许只是想让这本书的出版不那么艰难,也能让这么好的作品给更多的普通读者能读到罢了。

至此我的好奇心就被激起来了,我到要看看删节的内容具体都是个啥。于是我就搜索了一下,还真找到了未删节版的 mobi 和 epub 文件,最终选了一个看着还算满意的转换了格式,导入到了朋友送我的 Kindle 里头,自己调整了一下字体大小和行间距,就开始读了起来。

其实我们的贾平凹先生对于这种香艳场面的描写并没有特别出彩和骇人听闻之处,基本上跟我们实际生活中的性行为过程毫无区别嘛,也没有像小黄书那样为了满足读者猎奇的心理,刻意将性过程的描写扭曲和夸大,只是用词非常的准确和直白,在我们这个比较偏爱委婉美和谈性色变的主流文化审美环境中,可生存的空间确实不太大。

不过在对比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个还蛮有意思的事就是,微信阅读的基础排版会让人读起来舒服不少,早年间的 epub 电子书基本上跟纯 txt 电子书毫无区别,全然没有任何排版,错别字频出(可能跟早年输入法和录入员的素质有关?或者这就是个盗版的电子式,何谈录入员)。在Z-Library找《废都》的同时,我也搜索了一本自己手上有纸质本和微信读书版本的《贪婪的多巴胺》,想着放到 Kindle 上读起来不费眼睛,将其导入到 Kindle 上一打开,这个排版和字体,完全就是纸质本的翻版啊,读起来舒服得很,相较而言微信读书的版本就是有些差点意思了,微信读书上的排版基本上都是以铺满手机屏幕为主(为了在窄小的手机屏幕上展示足够多的内容这个可以理解,不知道墨水屏版本对于微信读书中的内容是否有区别设计和适配,如果仅仅是简单的按比例放大,那就有点遗憾和不够了),而 Kindle 的排版由于设备尺寸相对固定并且比较接近口袋本的尺寸,所以整体排版还是很有书籍本体的那种边距的变化,段落感也会很明显,尤其对于我这次是先从纸质版开始阅读的,然后微信读书才上架了电子版,最后我又阴差阳错地读了一个 Kindle 版本,还真是不同的载体体验很是不一样呢。

互联网品牌贩卖的是什么?

先说明我的观点:互联网品牌贩卖的是一种微妙而完整的体验。

1.

很难想象在乔布斯发布 iPhone 之前会有哪家手机厂商给自己的一款手机开一个盛大的发布会(也许有,只是我不知道而已),但是现在如果哪家厂商发布一款新的手机而不搞一个发布会,就显得那么的异类了。那么发布会是不是很有必要呢?有,非常有。

想象一下 3 年前或者更远一些 5 年前自己要去买手机的时候,我们心中的第一个念头是啥?去中关村看看,去苏宁/国美看看。再对比一下现在,我们其实已经在计划自己下一次要换手机的时间和机型了,也许我们手上正在使用的手机也才使用了 8 ~ 10 个月而已,这个就是发布会的力量。

我们现在回头数数今年一年里,叫得上号的手机发布会有多少,叫得上号的智能电视发布会有几个,叫得上号的智能手环发布会有几个,这个列表还可以有很长。发布会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渠道和手段,通过发布会能让诸多的媒体参与到发布会里头来(这年头科技媒体的主营业务应该就是跑发布会了吧),媒体会在发布会前后发布各种相关的资讯,让读者和消费者们充分的了解到这款产品的特点。同时这还会造成一种现象就是「这款产品真的蛮不错的,看起来还挺火的呢,很多媒体上都在报道他们的产品发布会呢」。配合产品发布会呢,还有诸多衍生的产品线,例如:谍照泄漏,工信部网站公示信息、专利申请被披露、公司高层在社交媒体上各种秀和各种暗示,这种在未见其面之前就勾起大家深思的蛛丝马迹;再例如:工艺名词解析、参数大比拼等,这种将原本属于工业制造和实验室领域的各种专有名词的普及运动;还例如:期货抢购、工匠情怀、体验至上等,这种更高层次的营销策略和手段。

这一切造成一个很直接的结果:「这款产品不错,体验很好,参数很高,性能很强,得赶紧预约才能买到」,这让我们对一款新推出的产品有了一个很好的想象。然后我们来到某家手机厂商的在线商城,打开首页就是一个四周留白,页面正中间放着一张硕大的产品图片(图片通常都美得让你觉得不是实物,实际上也确实仅供参考),然后你可以通过滚动鼠标或者左右滑动手指等等方式将这些精美的图片浏览一遍,然后会有一个产品参数页面,总之这个页面是精心设计非常精美的,通常以白色为主色调,兼而可能使用产品主色调作为辅助,产品图片无一不是那么的精致美丽,哪怕只是一节电池,除了当作模特拍上好些漂亮照片之外,可能还要惊喜绘制一些剖面图/截面图/内部构造拆解图之类的。每次当我看到这些美丽的图片的时候,无一例外,我都想立刻能拥有它们,哪怕它们实际上并不是我急需要的东西,而我可能正囊中羞涩。

互联网公司天生离用户的距离比较近,与互联网媒体的亲密度也相对较高,通过发布会以及相关的事件,让你的微博时间线、微信朋友圈和同事午间吃饭闲聊都离不开某款新手机的屏幕尺寸和芯片型号,这让我们快速地与自己当前手上拥有的设备产生了对比,然后我们很自然地就发现了更好的更新的设备,这下我们已经有了对这款产品的渴望了。

2.

接下来我们会从各大测评网站和咨询媒体那儿看到诸多「记一次亲密接触-XX 手机开箱与轻体验」类似标题的文章,各大媒体的小编们在收到快递之后迅速拆开包装把玩一番之后,我们就看到了前面的这篇文章,接下里的几天里,除了媒体小编收到了测试设备,也有一些发烧友或资深玩家会纷纷分享自己的开箱体验,其中会有诸多对新款设备不足槽点的吐槽和埋怨,但是请相信任何一款新设备只要不是极其坑爹,通常大方向上其与老旧设备的对比都是鲜明的,而且通常也确实会比老旧设备更胜一筹的。

然后我们才慢慢发现公交车上、地铁上和办公室里,慢慢地多出来了不少新的设备,看到别人优雅地用拇指解锁屏幕,看到别人轻轻按压手机屏幕便可呼出支付宝的向商家付款界面时,那前几日在发布会上或者在线上观看发布会视频时萌发的渴望愈发强烈了一些。

3.

比别人更先一步体验到流行就是时尚,如今互联网品牌已经成为了某种时尚,第一时间知晓某品牌新产品的各项详细参数以及不同型号之间的区别和售价,会让你成为周边同事和朋友的购物指导人,这也是目前诸多自媒体公众号做买手生意的由头,毕竟很多人都想赶时尚但是就是没有这个能力啊。当我们比别人更先一步拥有这新款设备的时候,这种优越感来得更为直接,很多人也对这新设备感兴趣呢,当他们开口向我们询问这款产品怎么样的时候,我想除非这款产品真的伤害到了我们,通常自己都不会做过分负面的评价的,毕竟我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眼光是独到的,品味是高雅的,所以很多的时候我们的评价实际上并不是客观的。

所以我们看到那么多的微信公众号在我们的心里种草,有的种草手账,有的种草钢笔,有的种草家居装饰,有的种草皮具等等等等。一旦你成为读者和消费者,你已经被引领了,你会认可这种时尚你会追随这种时尚,成为「米粉」成为「煤油」等等各种奇怪的粉丝,然后等着被满足,等着被薅羊毛。

4.

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内容创业者最终落地到了卖货上,貌似「一条」视频团队也要通过美食系列节目开始卖「视频里头的炊具」,数字尾巴做了贩卖数码周边的尾巴良品业务,我想他们家卖得最多最好的恐怕就是移动电源了。数字尾巴上有着非常优质的产品测评分享,以数码科技产品为主,周边为辅,各种高大上和 DIY 一应俱全,里头的高端分享玩家也确实够土豪,分享的产品也确实逼格满满。那么为什么我觉得移动电源卖得最好呢?因为他家卖的移动电源单品最多,各种品牌的各种类型款式,而且测评的文章也不好还非常的专业。在这么一个高质量的数码产品测评分享社区里头,这些移动电源一样显得很不错,有高端的感觉,而且这些东西都不贵,很多人都可以轻松获得。在获得实物的同时,我们也获得了之前通过社区里头的文章构建出来的美好想象和拥有此物的渴望被满足的快感。

这也可以从某个角度说明为何有那么多的低收入群体的人会渴望拥有一台售价不菲的 iPhone 手机,这是一个可以通过相对低廉的价格获得一次超高性价比的体验的机会。这个体验绝不只是限于使用手机的时候获得的便利,因为使用其他款式其他品牌的手机,他们也一样可以出色的满足发朋友圈、聊 QQ 、看视频和听音乐这几大核心需求。但是 iPhone 能提供的体验绝不止于此,它在长达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苹果发布新产品的事件周期通常为一年,库克也许正在打破这个节奏的路上),能给我们带来一种与时尚比肩的优越感,试想一下「沙特阿拉伯的王子如果不用 VERTU 手机的话,他估计也就用的 iPhone 吧」,当然我们更可以扩大一下「贝克汉姆」「Justin · Bieber」也都用的是 iPhone 噢,是不是有一种顿时跟偶像零距离的感觉呢?时尚从未离我们如此之近。

突然想写点什么

今天是锤子的新手机“坚果”手机的发布会,由于技术故障,发布会延迟了一些时间,有网友戏称“罗永浩重新定义了7:30”。

我并没有完整地看完整个发布会,我也不是锤粉,也不是罗永浩的粉丝,得知罗永浩的一些相关事情大多是从《读库》的老六那儿偶尔听到一些花边新闻啥的,自己貌似看过老罗哪一年在海淀剧院的一个演讲,那会儿他的公司名叫“老罗和他的朋友们”,还是在做英语培训。

有一些感概主要是来自于看到锤子一步步地从零开始到现在这么不错的一个体量,成长为一家健康的企业,创造出来让大家喜欢的产品,很羡慕,当然也有一些唏嘘。

说得好听一点,我跟着之前公司的老板一起进入移动互联网创业的时候,老罗还在张罗着给自己的培训学校找教室呢。用我前老板的话说“我们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从2010年5月18日,进入Android开发这个圈子,从一款单机小游戏《黄金矿工——喜讯特别版》,到个人日程管理APP《喜讯天天》,到移动互联网照片分享社区《画说》/《MARK》,一个人扛着整个公司Android开发的大旗横冲直撞,锤炼了自己的手艺,淬炼了自己的筋骨,拓展了自己的视野,长膘了自己的腰围。

随着公司在移动互联网社交领域的失败——前老板如此下的结论,公司集体转型到手游,开始担任项目经理,当然更多的角色还是主力客户端程序和救火队员,产品最终如期发布,事情也做得越来越顺手,但是由于期望过高,让《铁血战神》背负了太多,最终未能撑起让整个公司崛起的大旗,反而成为了我在前任东家的告别项目,今天还有玩家反馈说是《铁血战神》没法登录了,以前的同事在群里还感慨了好一阵子。

如今自己跟几个前同事自己立了一个摊子做手游,但是困难重重,有产品上的,有技术上的,更多还是人的困难,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啊。创业一年有余,方知世事皆艰难,唯有咬牙挺过去,兴许能有机会看到胜利的曙光。

回到感慨这个话题,感慨的是什么呢?感慨的是,“滴滴打车”和“锤子手机”已经从那个创业的死人堆里头爬出来了,而我可能又将再次被埋葬在这一波的寒冬。

记得首次在媒体上看到“滴滴打车”的报道时很不以为然,然后没过多久听到朋友说起自己打车有在使用“滴滴打车”(那是冬天,在北京这货很有用,可以让你不用在寒风中站在马路边等车),再没过几天被一个出租司机——张师傅推荐安装了”滴滴打车“,从此”滴滴打车”成为了我生活中必备的工具,因为当时每天加班都到23:30以后,大部分时间都是凌晨2点左右,这个时候“滴滴打车”每天让我能快速舒服地打到回家的车(那时我在北苑上班,住在天通苑,这个点这个路段几乎百分之九十的出租师傅都会选择拒载,因为路途短,就是个起步价,而且还是往城外方向走,回来肯定放空车),当时跟泰峰聊,移动互联网目前为止让我感觉到改变了我自己生活的有两个APP,一是微信,二是滴滴打车。放个马后炮啊,当时看到每天报道说滴滴的技术不够强什么的,甚至看到过滴滴的招聘文章,如果那个时候真的这么坚定的话,也许可以加入滴滴做个开发人员呢,是不是?

在罗永浩说要做手机之初,看到很多报道,看到他跟很多人打嘴仗,当时只是觉得这些人怎么都觉得自己能做手机,真的有那么简单吗?持一种怀疑的态度,并不看好。当时我的同事张树立已经从前东家离开了,有一次吃饭听他聊起过他还去锤子手机参加过面试呢,不过最终的结果是他并没有加入锤子科技,选择了人人网。当时听他谈到去锤子面试的时候,内心其实是有一些小触动的,这个小触动是心想“如果我去了,被录取了的话,会是神马情况呢”这样的一种情绪。对于罗永浩这号人物,内心是很佩服的,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坚决支持正版,坚持做公益捐赠,支持有理想的人去坚持他们的理想,,碰到让自己不爽的东西会触发处女座属性,这些都是我自己很欣赏的特质,我也是这么做的,从人格上来说,简直完美契合,而且他的演讲技巧简直让我拜服,人生的轨迹也足够精彩。能够追随一个这样的人去做些事情,即便最终未能获得普遍意义上的成功,我想也是成功的。

但是,我们终归还是那只留在了井底的蛤蟆,我们有痴心妄想的权利和欲望,但是没有跳出井口的能力和远见。也许未来还有更加美丽的风景在井口出现,我想什么时候要是能老腰一拧,纵身一跃,跳出那井口,站到井沿儿上去看那风景,甚至成为那风景,那个时候再感慨一声“你也有今天啊”,多么美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