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国极简史》

上上周末在中图网的一场微信视频号的直播中,偶然看到了这本《德国极简史》,当时顺手就下单了,书送到之后就开始读了,同时发现在微信读书上也有这本书,所以这段时间通勤路上和周末在家读的都是这本小小的历史册子。

此前在其他的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也或多或少的听过「德意志」这个概念,多是以「德意志民族」或「德意志国家」又或者是「德意志地区」这样的形式出现的,读完这边薄薄的小册子后,对这些概念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更是补充了很多此前从未想象过的知识盲点,例如「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之间的关系(远比我想象中的源远流长)。

文中关于宗教的一些观点,以及其对于宗教在「德意志」历史演变进程中的作用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德意志的国王(皇帝)在准备针对文德人发起基督教东征时,他的顾问也是一名牧师的态度是多么的不像宗教人士。

1147年,教皇和他所信任的顾问、克莱尔沃(Clairvaux)的牧师伯纳德(后来的圣伯纳德)正式宣布成立针对文德人的基督教东征军。教会试图发动一场全面战争:“必须去征服作为魔鬼代理人的异教徒,迫使他们皈依基督教(与皈依自由的教义相矛盾)。”圣伯纳德写道,“把他们的文化或民族消灭干净后”才会收兵。

一位天主教的牧师,在面对他们眼中的异教徒就是这般的决绝,核心思想基本上就是我们《左传》中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异国他乡宗教同款,也许牧师的爱只能给到他自己的信众吧,哪怕我们长得一样,说着差不多的语言,饮食习惯也差不多,但是我们的神不一样,那么能得到的就只能是他那切齿的恨吧。

作者詹姆斯·霍斯在关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的表述更加的有意思,不像我们此前在历史课本中简单地称赞其为宗教改革的先驱,而是更细致地结合时间线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来做阐述。

这个平衡现被一点一点地打破,欧洲逐步分裂为依然忠于罗马天主教的地区和信奉新教的地区(后者除了都否认教皇的权威,常常缺乏共同点)。我们不应该混淆目标和效果。路德的行动之所以这么有力,不是因为神学,而是因为政治,因为在1517年,选帝侯、教廷和德意志国王(皇帝)之间的较量已经达到疯狂的程度。

其对于马丁·路德教的快速普及和推进的核心归因点是在于世俗化的政治而不是神学上的创新。且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同时更是非常尖锐指出了罗马天主教地区之间的分裂(除了都否认教皇的权威,没有其他的共同点)。

在我们原以为马丁·路德作为一个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理应爱护普通大众,支持普通大众的改革行径之时,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3年后,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起义者希望路德支持他们。然而,路德选择更加坚定地支持法律和秩序,不管它们背后是什么人,不管这些人采取了什么过激的行动。他在1525年的《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Against the Thieving,Murderous Mob of Peasants)一文中写道:起义者“是没有信仰、说谎话、不顺从、反叛的杀人犯,是强盗和亵渎神灵者,即使是异教徒的统治者也有权对他们施加惩罚……无论什么人,只要力所能及,都应该暗地里或公开地把他们粉碎、扼杀和刺死,就像打死疯狗那样”。

所以改革者也是有政治立场和世俗站位的,都一样会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从历史大潮流上来讲,回过头去看我们站在现在的历史沿革下,改革者的理论和立场甚至利益被合理化了,成为了社会公认的伦理之后,他的正统性和先进性就会被放大了,我们只能看到硬币的这一面了,而实际历史上硬币总还是会有另一面的,只是有人不想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也不想看到。

可以说这本薄薄的册子中,关于天主教和新教以及地理位置结合宗教对「德意志」历史的进程的影响的论述非常的密集,基本上每个章节都会 callback 到宗教,从以上的摘录文本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宗教在德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的角色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智和客观的。

文中还有一些能引发当下的我自己产生思考和联想的内容,也一并摘录分享一下。

世界上任何文明社会的工人很可能都不愿与德国工人交换身份。很少有人愿意过一种住宅拥挤、工资低廉、饮食粗糙和劳动时间长的生活。在一个规章制度繁多且言论自由被剥夺的社会,没人愿意为政府多作贡献……德国造船厂的一个木匠,一天工作11小时的工资是90美分;在美国,一个木匠干8小时的活,通常的工资是2.5~3美元。
——R. S.贝克(R. S. Baker),《德国见闻》(Seen inGermany),纽约,1902年

看着是不是特别似曾相似,甚至我们自己睁开眼睛,环顾四周就发现好像自己竟生在其中。时至今日,这样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依然处处存在,或者以某一种变形的形式存在着,虽然这也许就是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但是这跟我们曾经常听到的「世界大同」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工资低、国内消费不旺、纪律严明、依靠政府补贴且设置关税壁垒的经济体,需要一个庞大的、富裕的、不设关税壁垒的经济体来购买其出口产品。在19世纪90年代,这个巨大的经济体就是英国。这种单边贸易关系很容易产生摩擦。对英国人来说,“德国制造”的标记已经是威胁本国经济的严重警告。在普选的最初年代,群情开始决定国家的政策。

这跟当下的中美关系又是何其的相似,也许这就是读历史最动人之处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先人诚不欺我也。

文中关于纳粹和包豪斯主义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更是刷新了我的认知,摘录一段如下:

也许明白纳粹主义谎言的最好途径,是观察其建筑。下图是著名的“包豪斯大厦”(1925年)。它是对现代主义宗教的颂歌,由多位激进的偏左翼的建筑师设计。这些设计师声称,这种没有人情味的、工业味十足的、工厂模样的住宅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

作者并不认为包豪斯主义的建筑是现代的能改善人民生活的建筑,反而是没有人情味的功能性建筑。附上一张文中的「包豪斯大厦」的照片,给大家看看这样的建筑,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了多少栋。

bauhaus

这么一本薄薄的册子,作者詹姆斯·霍斯从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在《高卢战记》中称现在的德国人为「日耳曼人」开始,到神圣罗马帝国最终被「德意志」接棒,再到易北河东边的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统一,一战惨败之后纳粹的兴起,二战之后西徳重回欧洲中心,东西德再次统一,到近年默克尔执政后期因难民问题导致民粹主义在德国境内再次死灰复燃,全文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文字很是流畅,非常适合作为科普入门读物拿来一读,也确实文如其名《德国极简史》,真的简单明了但不丢失重点。

香港随心游记

清明假期,借着去香港办理身份证的机会,一家人在香港呆了3天,简单记录一下。

4月4日上午从首都机场飞香港,抵达香港机场时间已经是中午了,因在飞机上已经吃过简单的早午饭了(餐点是很难吃的咖喱炒面),下了飞机并未感觉到饿,考虑到一家四口乘坐机场快线的车票总价比的士费用更高,且因我们住在九龙尖沙咀处,打的所费时间也更短还能直达酒店,就出门左拐去到了的士区排队打的走了。

到了酒店,提供证件办好入住,把东西放下,简单梳洗一下,下楼找吃的,在酒店马路对面就有一家看上去还不错的潮汕风味餐厅,进去吃了一顿美美的午饭。用过午饭后想着去港大看看,孩子们的小姨正在港大读研究生,刚好也能带着他们去见见。当时没想着坐地铁去,而是直接选择了先坐天星小轮过到香港岛(去年国庆假期我们坐过一次),然后再坐地铁到港大,就先步行到了海港城,排队坐天星小轮,下了天星小轮印入眼帘的就是中环的摩天轮,上次国庆假期因为排队的人多没坐成,没想到这次又来了,这次大娃坚持要坐一下,不过这次排队的人较上次更多,队伍都排出等候区了。排了近90分钟后,终于坐上了,门票很便宜,一家四口才60港币,摩天轮转了三圈,很值。

从摩天轮下来就坐地铁到了港大,在港大餐厅用娃娃小姨的学生卡刷卡可以自助点餐,餐食竟出人意料的好吃,烧腊饭两位小朋友吃得可开心了。吃过晚饭后,在港大校园溜达了一圈,在港大红墙前拍照留念后,坐地铁来到了坚尼地城,在坚尼地城的海边小公园小坐了一会儿,在去往海边的路上,孩子们小姨给大家买了奶茶,喝着冷饮吹着海风,看着公园广场上散步的居民和在追打嬉闹的孩童,感受着香港的社区氛围。从海边回地铁站的路上,看到了很多精致的小店和Bar,感觉都很好吃或者很好喝,顺路还去到了孩子们小姨在坚尼地城租住的房子里参观了一下,房子不大,物业很新,租金不菲。

回程乘坐港岛线在中环换乘荃湾线到佐敦下车,步行到酒店,已是晚上10点多了,歇下明日继续。

4月5日一天完完整整可以用来玩,原本安排带娃去香港迪士尼,最终放弃转而选择了去往香港海洋公园,乘坐海洋列车上到高峰乐园,带着两个娃娃体验了极地时速、超速旋风、雷霆节拍、海洋摩天塔和登山缆车(我们坐了一个来回加一个下山的单程共三趟),海洋动物看到了海豹、海狮、鲨鱼、蝠鲼,还有企鹅和雪狐等等。从上午10点玩到了下午4点,中午在高峰乐园餐厅中吃了孩子们爱吃的小王子薯条套餐。回程继续搭乘地铁,这次没有直接回酒店,而是来到了铜锣湾,然后带着孩子们在时代广场大楼对面的变形金刚主题店吃了海盐味的能量冰淇淋后,返回到了希慎广场的诚品书店看书去了。趁着孩子们在看书的当儿,我来到9层人文社科区,买了一本余英时先生的书——余英时文集01《歷史與思想》。

到了饭点,又来到了时代广场对面的一条巷子里,原本想着吃一个海鲜主题的本地风味的车仔面,鉴于娃娃们极力反对,就选了一家名为「铜锣湾冰室」的餐厅,孩子们吃了扬州炒饭,我跟老婆分别点了一份海南鸡饭和芙蓉蛋饭,坦白说口味一般,老婆甚是失望,店长普通话非常好,且招揽生意和推荐点菜的风格,看着非常不像本地人,不过说得一口非常流利的粤语和普通话,很是干练。

吃完晚饭,孩子们着急回酒店,坐地铁回到佐敦后,想着晚上再逛逛,原本是想着往尖沙咀方向走,但是不经意地来到了庙街,就在庙街中逛了一圈,好吃的实在太多了,但是这会儿完全吃不下了,有点后悔😂。因着孩子们嫌走路太累了,也没多转,就在一家音像店买了一张陈奕迅的CD,然后便折回了酒店休息了。

4月6日早起退房寄存行李,便出门前往九龙人事办事处办理身份证事项,办事处地点在深水埗地铁站边上,我们便乘坐地铁到深水埗下车后寻了一处名为「潮味苑」的早餐店吃了早饭。没曾想这家小店经营时日已久,店内墙壁上贴了很多颇有一些岁月痕迹的店员自己的照片和食客的照片和部分剪报。依着年长的店长或是老板的推荐,要了两碗馄饨和两碗河粉,馄饨是真大个,虾肉也太紧实饱满了,一个馄饨里头两只还是三只虾,卤肉配河粉更是绝味,这应该是这几日在香港吃得最为开心满意的一顿了,而且还不贵。

吃完早饭过街就是办事处,上到3楼,看着门口已有不少人在排队,进门询问了一下预约早上9点办理的需要在哪儿排队,接待人员告知直接可前往窗口办理。出示预约证件后,拿到了预约办理的表格和取号小票,坐在大堂等待叫号办理。等待不超20分钟,便叫到了我们。进入办事窗口办理,整个流程下来,主要时间都消耗在我的左右手拇指指纹采集上,因为我每年春天都会出现严重的手部皮肤干燥起皮的情况,所以在采集指纹上重试了很多很多次,总是不如人意,最终折腾通过后,来到主任审批环节还是因为无法验证通过,又被打回再次采集,再次回到主任审批环节还是未能非常顺利的验证通过,相信最后那位主任也是人工选择给我通过了。

从办事处出来,已是上午10点半了,本要去给老婆办理香港银行卡,但是没能想起来,想着还有点时间可以带孩子去一趟香港科学馆,便准备坐车前往尖沙咀。到了尖沙咀想起来去办卡,便找了两家中银香港的门市,进门询问是否可以办卡,均告知当天已经没有号了,作罢便准备继续科学馆之旅。孩子们说不想去了,便想着带娃娃去个大商场转转,据说那个商场有一个贯穿三层的大滑梯,在小雨中步行了十几分钟来到了这个名为K11坐落在维多利亚港边上,星光大道旁的商场,找了半天大滑梯最后发现实际上是一个三个独立但连续的高为一层楼的滑梯组合而已,且需要单独付费,单人150港币,好像大可不必,娃娃们看到实际的滑梯兴趣大减,便准备回酒店了。最终把代领身份证的文件送到港大给到娃娃们的小姨后,我们便返回了酒店,在回酒店前出地铁被大雨给浇回地铁站,索性就从另一个出口去到了一个大厦吃了个午饭。

这顿午饭主要吃的小笼包和炒年糕,看上去是一家以上海小吃为主题的餐厅,整体用餐体验还行,就是不好吃,孩子们倒是吃得很是开心,整体来看支持不了它那虚高的人均。午饭前,老婆还在大厦的一个鞋店买了一双鞋,午饭后回到酒店取了行李,出门打车就往机场走了。一切顺利,航班准点起飞和到达,航行全程平稳,二娃说是不舒服躺在我腿上睡了一路,直到落地首都机场才醒来,机上晚餐都没吃。

说说这几日在香港游览、用餐、办事的几个感受。

  • 服务行业里头大龄化雇员占比比较高,例如天星小轮上的水手、的士司机、餐厅员工、银行和办事处导领员等等,都能看到满头白发的工作人员,感觉比在大陆城市见到的频率要高不少,这是我跟老婆最近多次在香港的感受;
  • 东西确实是贵,吃的用的和住的都贵,即便按照香港市民普遍起薪都在2w港币往上,这个消费水平确实只能让普通市民过得非常朴素;
  • 铜锣湾、尖沙咀、坚尼地城各有千秋,但是生活气息无处不在,一栋栋大楼的隔壁可能就是一栋公寓楼,底商有大有小,招牌红红绿绿,商业是真发达,不论是服务业还是金融业,随处可见的便利店、餐饮店、零售商铺和银行等等,基本上公共交通加步行,完全能满足日常的生活,确实是非常发达和便利的大都市;
  • 接触到的服务行业的人,大都非常礼貌和客气,对游客非常友善,普通话交流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97年回归后估计大有改观),气候偏热,各处冷气开得是真足,整体还是很不错的。

我的漫画记忆

今天听闻鸟山明先生离开的消息,勾起自己少得可怜的漫画记忆。

少时成长在非常普通的一个中部省份农村,上中学时在镇上的唯一一所初中,幸运的是我们的初中是全县升学率最高一所,不太幸运的是这所初中奉行军事化封闭管理。

作为住校生的我,没有自由出入学校的权利和机会,只有每周日下午返校和周五下午放学离校时可以进入和离开校园。学校也没有图书馆,倒是会有几份报纸用那种报刊架夹起来摆在老师们的办公楼一楼入口的一侧,背后的墙上贴着「阅览区」几个字,可供大家取阅。具体有啥报纸已经忘了,但是我们应该都没咋看过,因为大家都不会没事往那儿跑,通常那些报纸也就是供老师们取阅了。

学校门口的小卖部是一位老师和家属开的,兼营教辅书籍和材料,以及少得可怜的有益的课外读物(一些名家名著的盗版书籍),还有一些盗版的音像作品(就是磁带),偶尔身上有点多些的零花钱时,会想着去逛逛,看看能买点啥,但是往往能买到的东西极其有限且贵到让我自行离开。

这个时候,班里转学来了一位陈姓同学,他是从县城转学来到我们这个军事化乡下初中来锻炼的,类似如今的「顽皮孩子特训学校」,因为在我们初中老师体罚学生是家常便饭,而且收效显著,从我校历史的升学率就可见一斑,时至今日,在优质教育资源被县城严重虹吸的情况下,我的初中母校依然坚挺地作为乡下初中的扛把子,愣是紧随所有县城初中的升学率,将其他乡下初中弟兄们甩在身后。

回到正题,在当时我们的初中,所有文艺作品都是大家极其渴望的,好听的流行音乐的磁带和好看的小说漫画等等,诸如此类能让我们了解教材以外世界的东西都是美好的。我的这位陈姓同学转入我班后,座位就在我前后桌,当时我的成绩在班上属于佼佼者,他也会愿意跟我交朋友,虽然我提供不了任何帮助给到他,而且实际上他也根本不需要我的帮助,因为他很聪明很厉害,只是喜欢打游戏看闲书,而他因为爸妈打小就离异,导致其不太爱听爸妈任何一方的教导罢了。

他在我们初中呆了一年不到就回县城继续上初中了,这一年里,他在军事化封闭管理的学校中,因为可干的事儿除了学习,就是跟我们分享他此前读过的各种课外书,其中就有拳皇和七龙珠系列,这也是我在整个初中阶段少有的课外读物。到现在,我还能记起来的漫画人物名字有:草薙京、八神、不知火舞、大門、二阶堂红丸、孙悟空、贝吉塔、魔人布欧、库林和龟仙人。

我那同学在校期间具体给我带了几本漫画书,我已经不记得了,但是这两个系列我记忆非常深刻,给我打开了新的世界,原来有这么好玩的书可以看。我很感谢我那位同学,也一直把他当做我的好友,以至于后来我们再次考入同一所高中同一期的重点班的一班和二班时,我还试图主动再跟他成为好友,只是貌似已经没有以前那种共同话题了,他已经开始沉迷网络游戏了,而我才刚刚开始接触当年他在乡下初中分享给我的街机游戏,慢慢地连见面都不再打招呼了。

时隔多年,如今我那位同学身在何方我也不知道,我已经是两个男孩儿的父亲了,去年给孩子们买了一套七龙珠的漫画,这一年里孩子们已经把书翻烂了,我也跟着给二娃读书终于比较完整地补完了《龙珠》这一课。

今日听闻鸟山明先生已经离开,想起自己第一次阅读他的作品是在22年前,完整阅读他的代表作品就在去年,且是陪着自己的孩子一起读的,心中颇有一番道不明的感觉。

聊以此文,敬那些给我们留下美好回忆的人和事物吧。

老家房子改建开始了

早上刚到公司工位坐下,老家门前叔叔微信给我发了一个视频,视频中一台挖机正在作业,正在推倒的房子正是我从小学一直住到现在的房子。

去年春节回家跟爸妈还有弟弟商量好要改建老宅,去年说是年份不太好,老爸说改到今年来动土会更吉一些,所以就选在了今年春节后动工。

春节结束后,我们一家子返回北京开始上班上学,老妈跟着我们来了北京。弟弟一家子也返回县城上班上学,独留下老爸一人在家中操持改建的事情。老爸虽是多年瓦工,对于拆改建房子一事早已磨练无数,帮自家叔叔还有其他人已经经办多次,采购施工经验都非常丰富,但是回到自家改建,那断然更是费心费力啊,老爸这一年要辛苦了,得着机会今年要往家多跑几趟才行啊。

老爸今年虚岁60,在60大寿之前,新房能盖好入住,也算是让老爸和老妈能开开心心过个寿,此前爸妈还没有正经过个生日,明年也许是个好时候。

如何刻意练习写作?

这个 Blog 的域名是我在 2009 年 9 月搭建的,彼时想着终于可以一展拳脚,向那些我羡慕已久的博客主们学习,笔耕不辍地在键盘上码字,向着自己儿时成为作家的梦想进一步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很多人儿时也有成为作家的梦,我肯定是做过成为作家的梦的)。

然而事实上,这个站点建立至今已经历时 14 年 5 个多月,总共累计发布的文章 206 篇,其中有部分文章是跟编程技术相关的,有部分是跟编程技术无关的。长文主要集中在编程技术方面,短文主要是一些生活随想类的文字。

所以,到底要如何才能让自己真的成为一个写作的人呢?不持续写作是因为没有时间,还是因为没有写作的内在动力,或者说没有写作的主题和灵感呢?

今天在听播客《读库立体声》的时候,听到一位嘉宾李雨白的说法「业务的人才靠灵感,专业的人眼里只有活」,瞬间把我击倒在地。

想起了《文学的故乡》中莫言谈自己写作,贾平凹谈到自己写作,再想起村上春树的写作,再联系到池建强聊到的写作,想想莫不如是啊。

从今天起,就逮着一个话题就硬写下去,咱先不论写得咋样,先写了再说,持续练习一段时间再看看效果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