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客漫游】创新者终究会遇到窘境的,是吗?

这周工作日午休期间,在望京周边漫游时,听了几期播客,有刚上线的新节目也有春节期间攒下来未听的节目。

其中「津津乐道」出品的【科技乱炖】Google裁员与公司价值观崩塌这一期,在常驻主播朱峰、老高和某高老师之外,邀请了狗叔作为特别嘉宾(狗叔是 Google 的员工),一起聊 Google 裁员的新闻以及外延的一些讨论。
其中除了一些几位主播们经常会聊起的类似「大公司病」这种话题外,狗叔提及的一个观点或者观察,我自己听下来会觉得比较合理,或者说跟我自己私下里的一些思考有着一些相似之处,产生了一些共鸣?

狗叔提出了 Google 获得的核心市场和超额利润,实际上是通过其自身发布的产品,创造了一个新的市场,在这个市场里头,他在通过自己的能力建立起一些完整的商业通路或者说壁垒,让自己在这个市场中拥有绝对的优势。狗叔举的例子就是 Google 的主营业务,搜索 + 广告,期间应该也还有一些关于其他业务的讨论,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去这里收听该期播客:vol.460 科技乱炖:Google裁员与公司价值观崩塌

关于 Google 这家公司,我作为一个在 06 年开始接触互联网的程序员,对其有着非常强烈的好感,不论是其面向C端用户的产品,还是其对外发布的面向开发者的技术和工具,甚至其对外宣传的公司企业文化或价值观,都曾是被我奉为圭臬的。

不过在这些年里头,当我几乎每天都在使用的 Google Reader 被关闭,当我看到 Google 推出的 Google+ 完全不知道是个啥,当我看到 Google 收购 Youtube,收购 Android,收购 DeepMind,研究自动驾驶,研究生命工程等等。

它诚如狗叔所言,Google 已经不酷了,它已经成为了一家成熟的大企业,在一个集团对外宣称要裁员1W+的时候,其搜索广告部门+云业务部门新增了1W的HC,这就是一个大组织的一个很小的切面。

也许曾经的 Google 就是靠着创新者的酷,打造了一款所有人都想使用的产品,且其确实帮助大家解决了实际的问题,满足了大家又酷又实用的需求,它才能迅速建立起如此庞大的帝国(2022年拥有20万雇员,总营收2830亿美元)。如今我们看到的 Google 在 AlphaGo 击败李世石之后,OpenAI 推出了 ChatGPT 成为一时风口浪尖的宠儿,Google 仓皇之中推出的 Bard 演示视频中由于有明显的事实错误让谷歌母公司 Alphabet 的市值当天跌掉 8%。

人工智能对话机器人犯事实性错误不可怕,甚至很正常,但是一家如此规模的商业化公司在对公众推出的演示视频中有着如此明显的事实错误,竟然没有在发布前被人审核发现,这释放出来的信号更为可怕。让人不禁怀疑这家公司,真的除了不酷之外,已经有着更为严重的问题了。市场对 Google 的定位也远已不再是一位创新者了,Google 内部恐怕也早已不把自己当成创新者了,之前在社媒上发布消息称 Google 内部人工智能机器人拥有灵魂的员工最终被 Google 开除的新闻应该还没过去多久。

我们再回过头去看,Google 这些年的重头产品,我们只说从外部看到的颇为成功的产品:Youtube、Android 和 Google Cloud,有哪个是 Google 实现了突破式创新的吗?

再来看一些,曾经有声音,如今好像不是特别亮眼的产品:DeepMind、Waymo、Google Fiber、Chromebook、Google Office,有哪个会是让人觉得未来会像曾经的 Google/Gmail 一般吗?

也许,一家通过创新获得突破性成长的企业离开了创始人,它就会成为大众化同质化的普通企业,如混沌学园的李善友老师经常讲的 S 曲线理论,大家终将会走到极限点,然后开始衰弱,只是不同规模和不同行业以及不同时代下的企业或组织,从破局点上扬到极限点所经历的时间多有不同罢了。

在听完了上面👆这一期节目后,又听了一期以关注中美关系为主,通常话题会围绕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不明白播客》。由于近期看了太多关于 ChatGPT 的讨论,尤其是推特的时间线上,基本上隔三岔五就能看到相关的内容,所以在我看到【不明白播客】许成钢:从ChatGPT看中美人工智能竞争 这一期播客的标题,我本能的反应是想跳过不听得了,在听完嘉宾介绍之后,我选择了继续听下去,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从这里收听该期播客:EP-036 许成钢:从 ChatGPT 看中美人工智能竞争

这期节目中,主播袁莉和嘉宾许成钢一期聊了一下 ChatGPT 当前的现状,可以用来解决一些什么问题,大概会有的一些比较好的应用场景。然后快速地切入了正题,那就是讨论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关系和现状以及未来的可能。

其中关于中美在人工智能上的竞争对比,举例了 OpenAI 与智源研究院的对比,其中提及了我们现在每天在各种媒体上读到的 GPT-3/GPT-3.5 与咱们国产的悟道大模型的一些对比。进而引出了不同的体制对于创新的影响。核心提出了英美式资本主义,德日跟随的自由资本主义,以及苏联/中国大陆的举国体制,对其核心产业发展的影响。

我自己听下来,感觉核心结论应该是以下几个:

  • 探索式的创新,也就是当我们完全不知道某个技术创新突破可以去到哪里时,这种创新在英美式资本主义的体制下有自由的社会,让人自由地探索,给人自由探索的机会,包括钱是自由的,包括这些巨大的资本是自由的流动、不受党的控制的,它才能发展;
  • 德国和日本的社会制度虽然也是自由社会,但是他们的这个以银行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制度,在资源配置上是比不过英美的这个能高度依赖资源证券化的制度的(风险投资在产业创新和革命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 举国体制的投入想获得突破式的成长,在已经明确知道了目标,可以直接进行模仿的领域,我们中国确实可以做得很好,例如光伏产业和当前的新能源产业,但是这些都是建立在此前整个全球大环境下大家愿意实现核心技术互通共享的前提下,当下地缘政治如此紧张,中美天天喊脱钩,未来会如何发展很不好说,可以说不太了光;

其中,让我自己颇有感触的就是,其中主播袁莉提问许成钢教授,关于中国当下在新能源行业下的领先地位,是否可以说明举国体制其还有有其优越性的。许成钢教授的回答内容如下:

这个实际上仍然是和过去存在的国际大环境在一起。因为这个所有的新能源和这个电池的这个技术,基本技术全都不来自中国自己,基本技术都是国际间的,都是发达国家发明的。那么在这个国际大环境非常好的情况下,那么是由有能力的国家里边的最好的公司,有这个能力发明,然后中国有能力把这个技术拿来用更低的成本大量制造,变成一种国际间的合作。那么在这个背景下显得中国非常强。但是你一旦把这个国际大环境破坏之后,技术来源我们就不知道了。当然,由于这个东西是和军事无关,如果人们认为和国家安全无关,那么这个技术没有卡断。那么如果这个国际间的最先进技术仍然源源不断到了中国,那么中国呢,仍然还有它的能力。
就是所谓的,它这个举国之力、大规模的资源配置,其实不是靠它摸索,其实它的优势就在于那不是它摸索来的。如果靠它去摸索,这个办法就是不行的。那么由于不是靠他摸索,是别人摸索了,然后它来造,那它这个就优势就显出来了。但是问题就是当这个国际大环境变化了之后,如果人们认为这是关系到了国家安全,那么这个技术不再这样流动了,这问题马上就来。
比如说吧,电池,实际上现在大规模制造的这个电池技术很快就要落后了。就是说,现在它有能力大规模制造现在的技术的电池,一旦这个电池技术已经落后被淘汰,那么它这个大规模的制造,在国际间就已经没有了市场了。那么可能就最后就变成了中国的市场跟世界分开,然后世界上使用高效率的,中国使用低效率的。这个可能性是非常大的,哪怕就是在这个锂电池的范围内,现在特斯拉就已经宣布了它的电池获得重大突破。那么,当它的电池获得重大突破的时候,它会把这个电池制造的秘密跟中国分享吗?它只要不分享,呵呵。

然后昨天早上的《涨乐早知道》节目中,就听到巴菲特再次减持比亚迪股份的消息了,难道真的是春江水暖鸭先知吗?资本大鳄已经预先了解到了电池技术即将迎来巨大的突破和创新了吗?而基于当前的国际政治局势,也许我们国内的企业会出现无法再次获得领先地位的风险?

创新,终归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对我们个人,企业,组织,国家,恐怕都不是简单三言两语能唠出个啥来,权当记录自己的一些琐碎思考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