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好」与「马老四」

11月份,我的微信读书中只读了一本书《王能好》,得闻这本书是因着这一年的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短名单公布了,我平日收听的播客中已有不少主播应该是与理想国有着一些合作,或多或少地对入围短名单的作品已经开始有所讨论了,刚好微信读书中我也关注了理想国的机构账号,所以在某日微信读书给我推荐了《王能好》与《马孔多在下雨》,我顺手就将其加入了书架,在读完马伯庸的最新爽文《长安的荔枝》之后,就开始了《王能好》的阅读。

《王能好》一书的梗概在梁文道的播客节目——《八分》中已经听了七七八八了,对这种描写普通农村小人物的文字,我总是会生出一种很自然的亲切感,总感觉在写自己身边的人,也许就是本家的某位叔伯亲戚这般。

王能好非常大众脸,小气,聒噪,无大能耐,能吃苦,踏实给人干活,爱贪小便宜,自认精明,也曾上当受骗。终身未娶的他,死得不那么普通,也没有什么新意——酒后骑乘摩托车出了车祸,最终把自己吃苦耐劳攒下的30万存款,留给了家里的老二用于抚养较他更早因酒后服用头孢而失去生命的老三家留下的男丁,履行了其作为叔伯的朴素的农村家庭的家族伦理上的抚养责任。

书中诸多的描写很是细致入微,不光是对普通小民在当下农村的生存状态的还原,书中对各自出场人物的心理状态描写,还有那些小到坐姿的变化的描写,都是那么地传神,摘抄一些。

王能好坐在沙发上,尽心往后靠,舒展着身体,问,老曹,你还差这点钱了?

王能好背着手,像是上级派下来巡视的领导,在客厅里左看看右看看。

王能好心想,此刻伯母大概坐在家里,暗自窃喜,成了工人怎么样?生了三个儿子又怎么样?现在死了一个儿子。

丧事刚过那几天,乡邻见到王母就上前安抚,她心里还不太乐意。他们口头上是安慰,脸上难掩的兴奋,多半也是对照她凄凉的处境来获取内心的满足。如今没人再提老三,她有时扎堆聊天,主动引出老三,说起过年,今年家里不能贴春联和萝卜钱了。无人搭腔。又说,老大不在家,老二只顾着自己,年货还都没置办,都说老三不好,这些事都是他的。还无人搭腔。王母看着众人的脸,心想,这些没死过儿子的人,心都是狠的。

我是喜欢《王能好》的,他让我身处于城市,每天早会晚会都是一张张趋势图表,打开手机铺面而来的都是各大公司股票的涨跌,各大行业近期的动向和各种奇怪的八卦,还能偶尔瞥见我出生的环境中还有着很多鲜活的人们也在努力的活着。他们无法理解为何一台手机能卖上1万多块钱,还隔不了两年又换一台的生活,也接受不了我们每天就是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几张图表在那儿叨叨叨地开会,然后每个月拿着他们将近半年的薪水,还每天喊累喊苦,还能加班到后半夜的生活。

我不知道「王能好」们是否也有可以窥见如我一般城市居民生活的窗口,也许如今红遍整个大陆的短视频或多或少能提供一些片面的视角吧,也不确定这些无聊的生活碎片是否能在短视频平台的算法下得到曝光,也不确定是否真的有人会有兴趣去看和点赞。

与《王能好》这部小说类似给我同样亲切感的作品,还有今年年中上映的电影《隐入尘烟》,原本一直想去影院看的,最终还是在其上线爱奇艺的第一时间在手机屏幕上看完了。

由于在看这部电影之前,也是在播客节目《随机波动》和《文化有限》中已经对大体的剧情和内容梗概有所了解,所以是带着比较高的预期去看的。看完之后,我个人对于其中的浪漫和细致的表达倒是没有太多的感受,更多的感受是,终于有一部被大家喜欢的电影,竟然就是描绘我们村里的隐形人的生存状态的,先姑且不谈其是否一定要触及其感情层面的诉求了。影片中的马老四(有铁)和曹贵英那种弱弱相扶的生活,让我想起了我身边的人。

在我自己长大的村子里,我本家的一位小叔叔,由于存在智力上的缺陷,在我还在村里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他已经在村里上了三年的一年级了,也就是说我上一年级的时候,是他第四年上一年级了。而待到村里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学驻村班级也被撤销后,我们都需要到2公里外的隔壁村子去上小学后,他就与学校再次隔离开了,自此与他为伍的就只剩下家里的牛、鸭子、鹅了。

在我外婆的村子里,我妈妈本家的一个小舅舅,同样由于智力上的缺陷还伴有间歇性精神异常,常年穿着结着油花的黑乎乎的衣服,在村子头胡走,饭从来也没有跟家庭中其他成员在一个饭桌上吃过,总是一个人一个碗,一个人一个小屋,说得过分一点,「这跟家里养一条狗没啥两样」。

我本家的那位小叔叔,如今还是负责家里养的牛(由于新农村建设,村里不让建猪圈牛舍,所以他们家的牛舍建在了山上)和鸭子,偶尔我回老家,还能看到天黑时刻,他手里拿着从牛鼻子上卸下来的牵牛绳和竹竿赶着鸭子从家门口回村子。我这位小叔叔应该已经40有余了,我很难想象他这一辈子最终会如何走过,不过我的这位小叔叔,穿着还算整洁,家里待他一直也还不错(因为是本家,但凡有红白喜事,多有往来,从日常中可以窥见一些细节),但这更可能的原因是他父母尚健在,而且其只是智力有些缺陷。

外婆村子里的那位小舅舅,如今是何状态,我也无从得知,毕竟如今已不像小时候,寒暑假能在外婆家待上一整个月这般,如今更多只是拜访一番吃顿饭就匆匆忙忙走了,消息也就不那么确切了。

虽然听完波米评论《隐入尘烟》后的节目,让我产生了更多的思考,那更多的是对电影应该如何表达,应该表达什么内容层面的。但是这部电影对我的触动,更多还是将深植在我内心的关于农村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恐惧和不安搬到了大荧幕上,这一种尝试,虽然可能有刻意,有美化,但是其意义于我而言,非常非常大。

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我的至亲至爱,大体上都没有沦为这样的弱势群体,我深感幸运的同时,看到身边的这些「苦难」的人们,先不论是否虚伪,那种说不出来的为之感到遗憾的情绪确实一直都有。也许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些隐形人的存在和其生存状态,我们才可能一起面对必然会有人要承受这般的「苦难」,毕竟统计学问题随时可能降临到任何一个人头上。这也是这些年来,我坚持在娃娃们过生日的时候,往外捐一点点小钱,平时定期做些小捐助的小动因吧。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