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近况吧

昨天居家办公的时候听完了池建强和王建硕在播客节目《夜航西飞》中的一次关于web3、大理、写作、思考、创业等等一系列话题的对谈。其间聊到了一次王建硕与阮一峰的一次对谈,阮一峰在谈及其自身的个人写作更需要读者的互动来给自己正反馈的激励,而王建硕相对来说就比较享受写作过程中的自我表达和逻辑的完善,其写作的目的更多的是帮助自己的思考和凝练。

今天早上在微信视频号里看到了读库老六与陈晓楠关于写作的对谈,老六非常骄傲地「鄙视」了一下他口中的「拖拉机」为啥会不愿意写稿,他已经能从写作中找到一种与自己对话和疗愈的出路,写作会让自己放松,把自己劝开了,写完了整个人都舒坦了,跟一次健身结束后的感受很类似。

以上提及的几位,在我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对我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阮一峰老师很多的技术科普类文章在我学习很多新技术概念的时候给到我很多的帮助,我自己的技术类文章也力求向阮一峰老师的技术类文章看齐,想要做到用简单和确定的文字把一个纯技术领域的内容说明白。对了,想起来了,虽然我没有正经写过 JavaScript 的代码,我还是买了一本阮一峰老师的 ES 相关的书,纯支持作者(是的,我每年或多或少都会做类似的一些事情,去年和今年就为了支持推上的两个技术书籍作者,买了一本 Golang 和一本 Python 的技术书籍,实际上这两本书我压根儿都没打开读过)。

池建强老师作为微信公众号早期的三剑客之一,又是MacTalk的主笔人,我一直都是其微信公众号的订阅者,看着他从用友到锤子,从锤子到极客时间,再到现在的墨问西东。虽然期间有一段时间因为「懒投资」的事情,我把曾经不断给「懒投资」和「张磊」站台的池建强和冯大辉的公众号都取关了,最后还是都关注回来了。池建强老师的书貌似我还买了一本,虽然其中大部分的内容都在微信公众号上都读了个七七八八,还是支持了一把。池建强老师的爱好广泛,其中爱读闲书对人文学科兴趣浓厚这一点,我也沾点边,所以会有天然的亲切感,而且他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程序员,直到最近几年才彻底完成转身,刚好我自己也处于这样的一个节点上。

读库老六对我个人的影响可能更为深远了,我早在上大四的时候通过网络了解到了有读库这么个出版物,在我开始来北京实习后,从 2009 年开始我就成为了读库的全年订户了,直到今年每一年都没有落下,虽然大概还有一半的读库我没有读完(持续创业996留给自己阅读的时间相对较少,毕竟自己不是那种重度阅读爱好者),但是每一期的老六的语和每一年的 00 刊,我都会完整地读完,看着这个小机构一步步成长,看着一个这么传统的行业里头,一位这么没有野心的人,踏踏实实把这么一个事做到「随时可死」的状态,对我自己的触动还是很大的。我记得当年我从喜讯离职的时候,跟我的老大聊的时候,我曾经还说过我有可能会选择去投奔读库,看看那家出版机构有没有能用得上我的地方。当然最终因为手游创业元年的大浪潮给了我一些其他的机会和幻想,我就跟着我的另外一位老哥哥就投身于手游创业去了,这事儿我就抛诸脑后了,连发个邮件问询一下的动作都没做,所以可能还是不够真热爱吧,都是说来骗人和骗自己的。

前一阵子,我隔几天都会问自己一个问题,那就是我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缘由呢就是因为我做了多年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我从一个技术开发人员半推半就地转成了一个产品经理,并且要带领一个已经相对成熟的产品的产品团队。这期间产生的一些不适和压力,让我开始反问自己是不是适合这份工作,人大抵都会在不舒服的时候产生一些怀疑情绪吧,至少在我这儿是成立的。所以我就写了不长不短的大概一万来字吧,用手机在「纯纯写作」里配合着「微信键盘」写完的,从自己上学开始写到就业和创业,一直到现在,甚至有点自己写回忆录的感觉了,但是我应该还不到要给自己写回忆录的时候吧,如果自己能活到平均年龄的话,而且坦白讲自己的人生历练还非常的浅薄,远没有啥实际内容可写的。

前一阵子在多抓鱼上买了一本《讣告》,目前还没有打开塑封,跟它一起下单的另一本《变局:七千人大会始末》的塑封也还没有打开,不过对于《讣告》一书早有耳闻,因着这书是读库出品的,所以通过读库的各种渠道多少听了那么几耳朵,而且播客节目《文化有限》和《忽左忽右》都有专门做过节目介绍此书,所以大抵这该书中的内容和形式有所了解,应该是汇集了经济学人杂志上刊登的一些人物的讣告出版的一本书,由于杂志篇幅和形式,大体上每位人物的讣告篇幅都会凝练为两张纸以内吧,书籍出版的时候伊丽莎白女王还健在,当节目录制的时候女王刚刚去世不久,节目中主播们还在讨论「不知道经济学人会怎么给伊丽莎白二世写这篇讣告」。

像我这般的升斗小民,徇着社会大势,通过升学一步步从农村走到城市,生活非常的具体,也很模式化,有属于个人的喜怒哀乐,更多的是淹没在尘世中的一粒沙。没有太多闪光点,生活的单元基本可以用年来计算,跟我们国家的GDP统计单元有点类似😭,咋听着好像我就是一个经济大循环中的小螺丝呢,好无力啊。

不过回到自己为何主动尝试写作,尤其以回顾自己为何会走到今天这一步来做私人的写作这个话题上来,虽然写作不是一笔写到底,而是断断续续,中间还间隔了不短的时间,大概在一个月内写完的。前半部分的情绪会非常饱满,书写的速度和流畅感也会更好,也许那会儿心中还有比较强烈的肿胀感?有些块垒亟需抒发一下子?也许吧。后半部分有点想延续前半部分把这个写作完成,但是由于工作内容的变化和自己心境的变化,逐渐进入到新的岗位和角色后,最初的那个心境已经很难直接找回来了,写作的过程中还能延续的就是逻辑。也就是说,我后半部分的写作相对来说情绪更弱,更多的是在前半部分已形成的内容中呈现的逻辑之上的延续。然后在整个写作完成之后,我会发现一次较为完整的自己回顾,自己还是会选择那些自己情绪想要突破的出口相关的高光点来完成自己的书写,而那些同样真实的,在自己潜意识里与当前情绪相关度不高的内容,还是会选择性的放弃掉,最终会出现前文逻辑非常严密,立意非常清晰,但是后文有点难以为继,逐渐出现羞于呼应的状态了。

这次书写还是达成了两个目的的:

  • 情绪的出口找到了,至少那几天自己羞于对外人诉说的情绪被化解了;
  • 拉长时间的非即兴书写能帮助自己厘清自己的思考逻辑,设置产生怀疑;

所以,我感觉王建硕老师说的那句话还蛮有意思的,公众号更适合用来输出自己比较成型的一些思考结果,而Blog就是自己的自留地,我想种点啥都可,甚至不开花不结果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能历练我们自己的种地技巧并积累经验,内化为我们的能力。

那么我是不是也可以这么干呢,我想试试。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