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读读书

读·《到黑夜想你没办法》

白天我想你墙头上爬

到黑夜我想你没办法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锅扣大爷》一文

这是我读曹先生的第二本书,第一本书是前一阵子团队去桂林和阳朔团建时,头天抵达酒店入住后,打开地图搜索书店,发现距离300米内便有一家评价颇高的独立书店,便打着伞跟两位同事欣然前往,同事们在店内拍照,我在店内淘书,最终购得一份读书盲盒。在返京前因着自己带的小书已经读完,便在阳朔的酒店打开了盲盒的包装,喜得一本曹乃谦先生的《流水四韵》,在酒店大堂便读得非常畅快,在返程的航班上全程都有在读,此后在一周的通勤路上继续把它读完了。

在读《流水四韵》的过程中,被曹先生朴素和准确的描述,以及其对方言执拗地应用所打动,便起了要把曹先生其他的作品也一起搜罗来读一读的心思。首先打开的便是京东,搜索了一圈,发现基本在售《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一书的店家基本都是非直营的小商家,京东自营、出版社自营店铺、文轩网、新华书店、博库网等等均没有在售商品,遍寻当当、中图网和多抓鱼也未得,当下就先从京东几家小店分别下单了《到黑夜想你没办法》《最后的村庄》《佛的孤独》,最终《佛的孤独》的店家因无货电话沟通让我取消了订单,《最后的村庄》店家在发货之前电话告知我书是二手的,问我是否可以接受,当时我人在外面回复没有问题,收到货物品相也还行,便没有退货。《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一书到货后发现也是二手书,但是店家在发货前并未通过任何渠道告知,所以在收到货之后第一时间发起了退货。

至此我发现曹先生早年的作品基本均未再版,索性打定主意去多抓鱼淘淘看,便在多抓鱼先订阅了所有曹先生作品的到货消息,没想到当天就买到了一本《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并且因为自己忘记了已经到货了一本《最后的村庄》,最终还多买了一本《最后的村庄》。等了一天书便到货了,书的品相很是不错,书中内容更是读来让人深受触动。

喝着酒,黑蛋说亲家:“她这两天正好来了。要不,等回去再走。”

亲家说:“行。”

黑蛋说:“借队上的毛驴保险要扣工分儿。要不你们走就走哇。反正是等她完了以后再做那个啥。”

亲家说:“行。”

黑蛋说:“下个月你还把她给送过来。我这儿借不出毛驴。”

亲家说:“咋也行。”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亲家》一文

上文👆中的黑蛋和亲家是朋锅的两家(黑蛋儿子娶了亲家的闺女,但是给不出足够的彩礼,选择了与亲家朋锅,“朋锅”,是大同地区方言,就是一个光棍到一对夫妻家中,和人家同睡一盘炕,同吃一锅饭,同撑一个家。),黑蛋和亲家之间的三言两语,极其简短,又直透人心。短短几句话,黑蛋对自家媳妇的不舍,对亲家借着毛驴要扣工分的愧疚,以及对其自身经济实力的无奈接受,以及亲家在作为利益既得者时言语的被动和羞赧局促。

“丑哥保险可恨我。”

“不恨。窑黑子比我有钱。”

“有钱我也不花。悄悄儿攒上给丑哥娶女人。”

“我不要。”

“我要攒。”

“我不要。”

“你要要。”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莜麦秸窝里》上半部分

“丑哥。”

“嗯?”

“要不,要不今儿我就先跟你做那个啥哇。”

“甭!甭!月婆在外前,这样做是不可以的。咱温家窑的姑娘是不可以这样的。”

“嗯。那就等以后。我跟矿上回来。”

“……”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莜麦秸窝里》下半部分

上文👆中的丑哥和「她」(名为奴奴,文中为指明,后文还会有提及,其中有指明其名为奴奴)本是两情相悦,但因奴奴的丑哥穷娶不起女人,「她」便嫁给了文中的「窑黑子」。虽二人难忍相思之苦,在月夜莜麦秸窝里私会,言语亲昵至极,却又停留在了搂抱和接吻的层次,文中的丑哥接受了「窑黑子」比他自己有钱,所以他心爱的「她」嫁给了「窑黑子」,他并不对「她」和「窑黑子」有任何埋怨,倒是在「她」提出跟他做那个啥的时候,坚守了最后的底线,竟说出「咱温家窑的姑娘是不可这样的。」这般的话,虽然听着好像很荒谬也很自我麻痹,但是好像又很合理,尤其是合乎人性之常理。

脖工,这是温家窑的说法。毛驴脖子痒痒,没法子抓挠,就叫别的毛驴过来给用嘴啃。只要是有两个毛驴在一起,它们就你给我啃啃我给你啃啃。相互帮着啃痒痒。温家窑把毛驴的这种相互帮着啃脖子的做法叫脖工。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蛋娃》一文

“爹。拾来爹来了。把我妈送回了。寻你寻不着,拾来爹走了。”蛋娃说。

“真格儿?”黑蛋说。

“哄你我是驴日下的。”蛋娃说。

黑蛋撇下蛋娃,就急急地往家跑。

狗日的。他当真了。蛋娃想。

狗日的他憋不住了。想老婆了。蛋娃想。

狗日的他也不想想,没住一个月拾来爹能放我妈回?蛋娃想。

瞭不着他爹的背影儿,蛋娃朝村外走去。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蛋娃》一文

院门口,他碰住拾来。

“咋才回?”拾来说。

“饿灰了。”拾来说。

“还用说。”蛋娃说。

“快进去吃油糕哇。”拾来说。

蛋娃进入窑里,揭开炕头的红瓦盆。红瓦盆里有半盆油糕。红瓦盆里有半盆香喷喷黄灿灿金闪闪的油炸糕。

“哪的?”蛋娃说。

“有哪的。老柱柱叫人给送来的。”拾来说。

“我。我。我日死我妈。”蛋娃说。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蛋娃》一文

《蛋娃》一文中的蛋娃便是开篇中与亲家朋锅的黑蛋的儿子,其因村里老柱柱家脖工未上门叫他去,便认定老柱柱家的把他给忘了,吃油炸糕不想带着他。待其故意绕道路过老柱柱家时,发现他爹黑蛋竟然被老柱柱家邀请参与脖工后,便新生恶计,谎称他那亲娘让他老丈人提前送回家了,把他爹给支回家空欢喜一场。接着自己跑到老柱柱家的地里,把老柱柱家的玉茭苗的根子都给锄断了解气。待其夜了回到家,却发现老柱柱家的给他送来了一红瓦盆香喷喷黄灿灿金闪闪的油炸糕,这可让蛋娃可咋整。

因着一口吃的,蛋娃从早上醒来便惦记着等老柱柱家的来叫他去脖工,想着能吃上一顿油炸糕,他女人拾来给他做的糊糊早餐都假意自己病了吃不下一直等着,却也一直没等来老柱柱家的来唤他。气不过的蛋娃,便故意绕道老柱柱家的捏窑施工现场,主动跟老柱柱家的还有他家二小子玉茭搭讪,对方均未表达要让其参与脖工,让蛋娃最后的期望和尊严瞬间破碎,破碎后的蛋娃发现他爹竟然在脖工现场,在人伙里头帮着做营生,心中想的是

狗日的。他倒来了。蛋娃想。

他倒能吃上油糕。蛋娃想。

一准是叫了他了就不叫我了。按说我另立了户了。是两家人了。各是各的,可叫他不叫我。蛋娃想。

就叫他冲得。我吃不上他吃上了。蛋娃想。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蛋娃》一文

饥饿可以让一个人生出怎样的恶意,饥饿可以让一个人丢掉怎样的脸面,饥饿让我们回归到了某个原始的状态。

狗子给官官推过辆小平车,又顺手在车厢里平平地铺了一层玉茭秆。狗子扶官官躺在上头。怕官官不穿鞋脚要受寒,狗子没让他脱。狗子把自个儿的鞋脱下来给官官垫在脑袋下,当枕头。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下夜》一文

上文👆中的狗子和官官都是村里的光棍,官官是个瞎子,狗子被队上安排了夜里看守防旱渠修建的工地的活,夜里怕鬼,想着叫上不怕鬼的官官跟他一起下夜。同为光棍的狗子在照顾起官官的时候,可见其细腻和周到,善良是刻到了骨子里头的。

曹先生是有大爱之人,能看到人性在那种贫苦环境下的扭曲和主人翁的痛苦,更能从那些细碎的日常中找到那卑微又真善的美。

在描绘某些特定时代的现象时,三言两语就把当时社会环境中的奇妙景象给传神地呈现了出来。

好多羊的背上大一片小一片深一片浅一片地涂抹着红的或是蓝的颜色。那是记号。那些羊都是自留羊。凡自留羊都是肥肥的壮壮的。凡是大队的群羊都是瘦瘦的干干的。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黑女和她的二尾》一文

全本书中,我自己最爱的是《老银银》一文,文中的老银银准备要去西沟上吊。决定在上吊前吃顿好的,「老银银也定下来要庆贺庆贺。周身一场大事,该庆贺庆贺。油炸糕吃不起,但吃顿不掺高粱面的莜面窝窝还是能够办到的。得喝酒。无论如何得喝酒。最后一回了,该破费也得破费。穷舍命富抽筋,小家子气是不好的,让村人笑话。」

就这么地,老银银花了2块9毛5分钱,在公社买回个羊头、四个羊蹄子、灌了一瓶烧酒和一盒“火车”牌洋旱烟。到了准备出门去西沟上吊的半夜。

老银银把四个煮羊蹄子还有剩下的那少半瓶酒都装在怀里,出了门。出了门,他又返入窑,把灯吹灭。原先他是不打算往灭吹灯的,想就让它着着,顶是点了长明灯。惦着长明灯,魂灵才能认得路,才能够升上天。可他一出门就又后悔了:“日你妈,点一黑夜那该得费多少油。”这么想过,他就入了家。摸住灯树,照着红点点吹。吹头一下,红点点晃晃后就又定住了。再吹,红点点才没了。他知道这下是把灯吹灭了。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老银银》一文

省了一辈子的老银银在决定去死之前,打定主意要阔一回的,酒也买了、肉也买了,正准备上路呢,想起了家里那盏刚才想让它点着的灯没灭呢,愣是回去把灯给灭了。灭完灯这才继续上路,前往村西沟的那个歪脖子树。

起初,他想过跳井。跳井好,头朝下一栽就顶事了,还用不着走那么远的路。可他后来一思谋,跳完井,水就脏了。水脏了人咋喝,那还不得叫一村人把你骂死。人不能只图自个儿痛快,得为别人想想。老银银也听人说过中电是个好法子。更省事,“哔”那么一下就解决了。可温家窑没电。公社倒是有,但自个儿认不得电是个啥东西,在哪儿能够找见它。再说找见了又是咋个中法。末了,他就定下个像儿子二兔那样,也把自个儿挂在歪脖子树上。

——摘自《到黑夜想你没办法》中《老银银》一文

老银银在选择自己如何去死的时候,依然有着朴素的善恶原则,不能给别人添麻烦,最终选择了跟自己儿子二兔一样的挂在歪脖子树上的方式。这种观察和还原,给人的真实感和力量感,不得不说力达千钧。

最后,送一首雁北民歌给有缘看到本文的各位。

白天想你拿不动针
黑夜想你吹不灭灯
白天想你盼黄昏
黑夜想你盼天明

附录 你变成狐子我变成狼

读·《德国极简史》

上上周末在中图网的一场微信视频号的直播中,偶然看到了这本《德国极简史》,当时顺手就下单了,书送到之后就开始读了,同时发现在微信读书上也有这本书,所以这段时间通勤路上和周末在家读的都是这本小小的历史册子。

此前在其他的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也或多或少的听过「德意志」这个概念,多是以「德意志民族」或「德意志国家」又或者是「德意志地区」这样的形式出现的,读完这边薄薄的小册子后,对这些概念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更是补充了很多此前从未想象过的知识盲点,例如「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之间的关系(远比我想象中的源远流长)。

文中关于宗教的一些观点,以及其对于宗教在「德意志」历史演变进程中的作用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德意志的国王(皇帝)在准备针对文德人发起基督教东征时,他的顾问也是一名牧师的态度是多么的不像宗教人士。

1147年,教皇和他所信任的顾问、克莱尔沃(Clairvaux)的牧师伯纳德(后来的圣伯纳德)正式宣布成立针对文德人的基督教东征军。教会试图发动一场全面战争:“必须去征服作为魔鬼代理人的异教徒,迫使他们皈依基督教(与皈依自由的教义相矛盾)。”圣伯纳德写道,“把他们的文化或民族消灭干净后”才会收兵。

一位天主教的牧师,在面对他们眼中的异教徒就是这般的决绝,核心思想基本上就是我们《左传》中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异国他乡宗教同款,也许牧师的爱只能给到他自己的信众吧,哪怕我们长得一样,说着差不多的语言,饮食习惯也差不多,但是我们的神不一样,那么能得到的就只能是他那切齿的恨吧。

作者詹姆斯·霍斯在关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的表述更加的有意思,不像我们此前在历史课本中简单地称赞其为宗教改革的先驱,而是更细致地结合时间线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来做阐述。

这个平衡现被一点一点地打破,欧洲逐步分裂为依然忠于罗马天主教的地区和信奉新教的地区(后者除了都否认教皇的权威,常常缺乏共同点)。我们不应该混淆目标和效果。路德的行动之所以这么有力,不是因为神学,而是因为政治,因为在1517年,选帝侯、教廷和德意志国王(皇帝)之间的较量已经达到疯狂的程度。

其对于马丁·路德教的快速普及和推进的核心归因点是在于世俗化的政治而不是神学上的创新。且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同时更是非常尖锐指出了罗马天主教地区之间的分裂(除了都否认教皇的权威,没有其他的共同点)。

在我们原以为马丁·路德作为一个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理应爱护普通大众,支持普通大众的改革行径之时,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3年后,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起义者希望路德支持他们。然而,路德选择更加坚定地支持法律和秩序,不管它们背后是什么人,不管这些人采取了什么过激的行动。他在1525年的《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Against the Thieving,Murderous Mob of Peasants)一文中写道:起义者“是没有信仰、说谎话、不顺从、反叛的杀人犯,是强盗和亵渎神灵者,即使是异教徒的统治者也有权对他们施加惩罚……无论什么人,只要力所能及,都应该暗地里或公开地把他们粉碎、扼杀和刺死,就像打死疯狗那样”。

所以改革者也是有政治立场和世俗站位的,都一样会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从历史大潮流上来讲,回过头去看我们站在现在的历史沿革下,改革者的理论和立场甚至利益被合理化了,成为了社会公认的伦理之后,他的正统性和先进性就会被放大了,我们只能看到硬币的这一面了,而实际历史上硬币总还是会有另一面的,只是有人不想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也不想看到。

可以说这本薄薄的册子中,关于天主教和新教以及地理位置结合宗教对「德意志」历史的进程的影响的论述非常的密集,基本上每个章节都会 callback 到宗教,从以上的摘录文本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宗教在德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的角色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智和客观的。

文中还有一些能引发当下的我自己产生思考和联想的内容,也一并摘录分享一下。

世界上任何文明社会的工人很可能都不愿与德国工人交换身份。很少有人愿意过一种住宅拥挤、工资低廉、饮食粗糙和劳动时间长的生活。在一个规章制度繁多且言论自由被剥夺的社会,没人愿意为政府多作贡献……德国造船厂的一个木匠,一天工作11小时的工资是90美分;在美国,一个木匠干8小时的活,通常的工资是2.5~3美元。
——R. S.贝克(R. S. Baker),《德国见闻》(Seen inGermany),纽约,1902年

看着是不是特别似曾相似,甚至我们自己睁开眼睛,环顾四周就发现好像自己竟生在其中。时至今日,这样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依然处处存在,或者以某一种变形的形式存在着,虽然这也许就是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但是这跟我们曾经常听到的「世界大同」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工资低、国内消费不旺、纪律严明、依靠政府补贴且设置关税壁垒的经济体,需要一个庞大的、富裕的、不设关税壁垒的经济体来购买其出口产品。在19世纪90年代,这个巨大的经济体就是英国。这种单边贸易关系很容易产生摩擦。对英国人来说,“德国制造”的标记已经是威胁本国经济的严重警告。在普选的最初年代,群情开始决定国家的政策。

这跟当下的中美关系又是何其的相似,也许这就是读历史最动人之处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先人诚不欺我也。

文中关于纳粹和包豪斯主义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更是刷新了我的认知,摘录一段如下:

也许明白纳粹主义谎言的最好途径,是观察其建筑。下图是著名的“包豪斯大厦”(1925年)。它是对现代主义宗教的颂歌,由多位激进的偏左翼的建筑师设计。这些设计师声称,这种没有人情味的、工业味十足的、工厂模样的住宅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

作者并不认为包豪斯主义的建筑是现代的能改善人民生活的建筑,反而是没有人情味的功能性建筑。附上一张文中的「包豪斯大厦」的照片,给大家看看这样的建筑,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了多少栋。

bauhaus

这么一本薄薄的册子,作者詹姆斯·霍斯从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在《高卢战记》中称现在的德国人为「日耳曼人」开始,到神圣罗马帝国最终被「德意志」接棒,再到易北河东边的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统一,一战惨败之后纳粹的兴起,二战之后西徳重回欧洲中心,东西德再次统一,到近年默克尔执政后期因难民问题导致民粹主义在德国境内再次死灰复燃,全文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文字很是流畅,非常适合作为科普入门读物拿来一读,也确实文如其名《德国极简史》,真的简单明了但不丢失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