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国极简史》

上上周末在中图网的一场微信视频号的直播中,偶然看到了这本《德国极简史》,当时顺手就下单了,书送到之后就开始读了,同时发现在微信读书上也有这本书,所以这段时间通勤路上和周末在家读的都是这本小小的历史册子。

此前在其他的一些书籍和影视作品中,也或多或少的听过「德意志」这个概念,多是以「德意志民族」或「德意志国家」又或者是「德意志地区」这样的形式出现的,读完这边薄薄的小册子后,对这些概念有了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更是补充了很多此前从未想象过的知识盲点,例如「神圣罗马帝国」与「德意志」之间的关系(远比我想象中的源远流长)。

文中关于宗教的一些观点,以及其对于宗教在「德意志」历史演变进程中的作用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德意志的国王(皇帝)在准备针对文德人发起基督教东征时,他的顾问也是一名牧师的态度是多么的不像宗教人士。

1147年,教皇和他所信任的顾问、克莱尔沃(Clairvaux)的牧师伯纳德(后来的圣伯纳德)正式宣布成立针对文德人的基督教东征军。教会试图发动一场全面战争:“必须去征服作为魔鬼代理人的异教徒,迫使他们皈依基督教(与皈依自由的教义相矛盾)。”圣伯纳德写道,“把他们的文化或民族消灭干净后”才会收兵。

一位天主教的牧师,在面对他们眼中的异教徒就是这般的决绝,核心思想基本上就是我们《左传》中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异国他乡宗教同款,也许牧师的爱只能给到他自己的信众吧,哪怕我们长得一样,说着差不多的语言,饮食习惯也差不多,但是我们的神不一样,那么能得到的就只能是他那切齿的恨吧。

作者詹姆斯·霍斯在关于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中的表述更加的有意思,不像我们此前在历史课本中简单地称赞其为宗教改革的先驱,而是更细致地结合时间线和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来做阐述。

这个平衡现被一点一点地打破,欧洲逐步分裂为依然忠于罗马天主教的地区和信奉新教的地区(后者除了都否认教皇的权威,常常缺乏共同点)。我们不应该混淆目标和效果。路德的行动之所以这么有力,不是因为神学,而是因为政治,因为在1517年,选帝侯、教廷和德意志国王(皇帝)之间的较量已经达到疯狂的程度。

其对于马丁·路德教的快速普及和推进的核心归因点是在于世俗化的政治而不是神学上的创新。且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同时更是非常尖锐指出了罗马天主教地区之间的分裂(除了都否认教皇的权威,没有其他的共同点)。

在我们原以为马丁·路德作为一个宗教改革的代表人物,理应爱护普通大众,支持普通大众的改革行径之时,然而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3年后,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起义者希望路德支持他们。然而,路德选择更加坚定地支持法律和秩序,不管它们背后是什么人,不管这些人采取了什么过激的行动。他在1525年的《反对杀人越货的农民暴徒》(Against the Thieving,Murderous Mob of Peasants)一文中写道:起义者“是没有信仰、说谎话、不顺从、反叛的杀人犯,是强盗和亵渎神灵者,即使是异教徒的统治者也有权对他们施加惩罚……无论什么人,只要力所能及,都应该暗地里或公开地把他们粉碎、扼杀和刺死,就像打死疯狗那样”。

所以改革者也是有政治立场和世俗站位的,都一样会有自己的局限性,但是从历史大潮流上来讲,回过头去看我们站在现在的历史沿革下,改革者的理论和立场甚至利益被合理化了,成为了社会公认的伦理之后,他的正统性和先进性就会被放大了,我们只能看到硬币的这一面了,而实际历史上硬币总还是会有另一面的,只是有人不想让我们看到,我们自己也不想看到。

可以说这本薄薄的册子中,关于天主教和新教以及地理位置结合宗教对「德意志」历史的进程的影响的论述非常的密集,基本上每个章节都会 callback 到宗教,从以上的摘录文本中,可以看到作者对于宗教在德国历史的进程中扮演的角色的态度还是比较理智和客观的。

文中还有一些能引发当下的我自己产生思考和联想的内容,也一并摘录分享一下。

世界上任何文明社会的工人很可能都不愿与德国工人交换身份。很少有人愿意过一种住宅拥挤、工资低廉、饮食粗糙和劳动时间长的生活。在一个规章制度繁多且言论自由被剥夺的社会,没人愿意为政府多作贡献……德国造船厂的一个木匠,一天工作11小时的工资是90美分;在美国,一个木匠干8小时的活,通常的工资是2.5~3美元。
——R. S.贝克(R. S. Baker),《德国见闻》(Seen inGermany),纽约,1902年

看着是不是特别似曾相似,甚至我们自己睁开眼睛,环顾四周就发现好像自己竟生在其中。时至今日,这样的差异在不同的国家地区,不同的城市,不同的行业,依然处处存在,或者以某一种变形的形式存在着,虽然这也许就是世界的多样性和差异化,但是这跟我们曾经常听到的「世界大同」显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工资低、国内消费不旺、纪律严明、依靠政府补贴且设置关税壁垒的经济体,需要一个庞大的、富裕的、不设关税壁垒的经济体来购买其出口产品。在19世纪90年代,这个巨大的经济体就是英国。这种单边贸易关系很容易产生摩擦。对英国人来说,“德国制造”的标记已经是威胁本国经济的严重警告。在普选的最初年代,群情开始决定国家的政策。

这跟当下的中美关系又是何其的相似,也许这就是读历史最动人之处了。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先人诚不欺我也。

文中关于纳粹和包豪斯主义之间的关系的描述更是刷新了我的认知,摘录一段如下:

也许明白纳粹主义谎言的最好途径,是观察其建筑。下图是著名的“包豪斯大厦”(1925年)。它是对现代主义宗教的颂歌,由多位激进的偏左翼的建筑师设计。这些设计师声称,这种没有人情味的、工业味十足的、工厂模样的住宅能够改善人民的生活。

作者并不认为包豪斯主义的建筑是现代的能改善人民生活的建筑,反而是没有人情味的功能性建筑。附上一张文中的「包豪斯大厦」的照片,给大家看看这样的建筑,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了多少栋。

bauhaus

这么一本薄薄的册子,作者詹姆斯·霍斯从罗马帝国时期凯撒在《高卢战记》中称现在的德国人为「日耳曼人」开始,到神圣罗马帝国最终被「德意志」接棒,再到易北河东边的普鲁士的崛起和德意志的统一,一战惨败之后纳粹的兴起,二战之后西徳重回欧洲中心,东西德再次统一,到近年默克尔执政后期因难民问题导致民粹主义在德国境内再次死灰复燃,全文娓娓道来,脉络清晰,文字很是流畅,非常适合作为科普入门读物拿来一读,也确实文如其名《德国极简史》,真的简单明了但不丢失重点。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此站点使用Akismet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我们如何处理您的评论数据